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泰航空「毛毯事件」,是累積已久的香港問題與中國「巨嬰症」的結合

國泰航空「毛毯事件」,是累積已久的香港問題與中國「巨嬰症」的結合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看到的場景是,中國留學生可以在京都的清水寺穿漢服,在東京澀谷的人流中展示漢服,但是,在蘇州的日本風情街能不能穿和服?嘉興的日料店的中國籍員工,穿和服去上班都會被認為辱華。這些心態敏感的人,像一個稱職的微生物學家,每天都透過放大鏡去看眼前的一切,任何蛛絲馬跡都可以成為歧視或者辱華的證據。

文:賈葭

國泰航空被「小紅書」使用者舉報的「歧視事件」,不過是中港民間矛盾的又一次爆發,當然也是日益頻發的「中國人被歧視」的又一註腳。事件本身倒是很簡單,自2012年香港「蝗狗之爭」以後,十多年期間,中港之間這種民間衝突的演進邏輯不僅值得仔細梳理,中國人感到被歧視的閾值越來越低,也是重要原因。

先説事件層面。乘客雖然講錯「毛毯」的英文單詞,但空服仍然給了乘客毛毯,隨後在後艙私下吐槽。就歧視的場景而言,如果乘客當場沒有感覺到冒犯,那顯然不算是公開歧視。至於私下吐槽,那是政治正確無法約束的私人場域。空服人員內心有沒有歧視——雖然我覺得是有——這不重要。如果沒有錄音,那是誰也不會知道的。

國泰工會強調的正是這種未經當事人同意的錄音影像。錄音把同事之間的私下對話公開發布,從而將空服人員內心深處的不滿在公共領域呈現出來,形同舉報。這當然是這些年中國盛行的「舉報文化」的流毒。事件導致三名空服被國泰開除,甚至特首也出來表態,這恐怕是這些年中港民間情緒衝突最嚴重的一次。

也有人説,那是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不算私下對話。可是,我們假設這樣一種場景,如果錄音者在機場廁所或者在飯店大廳偷錄到這段對話,仍然會公佈出來,並指稱這是歧視,最終的結果並不會有變化。只不過,國泰和港府這次迅速認錯,確實堪稱是香港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的明證。

香港內地認知差異鴻溝不斷擴大

中港民間衝突由來已久。兩地民眾接受不同的教育,獲取的知識、觀點不同,從而在認知上的差異極大。我過去就説過,中國明典判刑的政治犯,在香港是每年紀念的偉大英雄。自稱愛國愛港的小粉紅,在香港青年眼裡基本就是無腦智障。可見這種認知差異不可以道理計,衝突是難免的。

比如説,香港回歸已近26年,普通的中國內地人和香港人,對香港問題的認知差異卻越來越大,尤其是雨傘到反送中這幾年。回歸不僅沒能帶來兩地更多的理解和共情,反而造就了更激烈的族群矛盾,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個問題説來複雜,暫且按下不表。

中國官媒圍剿國泰背後的意圖

國泰事件,中國的官媒本不必下場推波助瀾的。中國的官媒一向不太在意普通老百姓的遭遇,如果突然開始關心起來,那肯定有他們自己的獨特想法。《人民日報》所屬俠客島的「中國遊客是香港衣食父母」這樣的虛假陳述,當然不值一駁,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三年香港人也沒凍餓至死。但在香港推廣普通話,是回歸這些年的既定目標。易言之,也就是在香港去英語化、去粵語化。

語言當然是一種征服工具。幾年前,一位入境香港的內地遊客,理直氣壯地指責香港海關人員不講普通話,也是一個大新聞。他説:「在中國的土地上不説中國話。」甚至,在網路上,一些中國網友無限上綱,指責那些在社交平台上使用粵語文字的香港人是分離主義分子。

這種「北方中心主義」的心態隨處可見。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領導看我們同事在廣東某地拍攝的新聞素材,他請一位香港本地同事幫他翻譯粵語的部分。等到了片中人物講普通話的時候,他説:「這段中文我自己來。」香港同事看著我無奈地輕輕搖頭。我大概知道她的內心台詞:粵語就不是中文嗎?

中國民眾對內外兩種「歧視」的不同反應

單就中國的情形而言,這些年,很多中國民眾的神經越來越脆弱和敏感。芝麻大的事情裡,往往能讀出來「歧視」、「辱華」這樣的宏大命題。比如幾年前的D&G的辱華事件,用筷子吃pizza,即構成辱華,門檻極低,低到了塵埃裡。這當然不僅僅是針對外國企業,2021年的「三隻松鼠」海報的「小眼睛辱華」事件,針對的就是中國企業。

小眼睛就是辱華嗎?錢鍾書在很多年前還説過,「單眼皮是日本女人的國徽。」也沒有任何日本人表示不滿。前一陣的寶馬冰淇淋事件也是如此。看到外國人的不同待遇,即是對中國人的嚴重歧視。

可是,中國內部自身造就的歧視不夠多嗎?不是不夠多,而是視而不見。很多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列車從西安到南京,在晚上11點車廂熄燈時,會進入河南境內。這時候列車廣播傳來温馨提醒:「旅客同志們,現在列車已進入河南境內,請保管好您的隨身物品。」幾年後,我才意識到,那是赤裸裸的、公開的、官方的地域歧視。後來我對地域歧視比較在意,就是因為火車那段廣播。

中國一些民眾,對來自體制、法律以及來自官方的經常性歧視視而不見,甚至積極配合,比如在幾個大城市的「積分戶口制」,不僅不認為那是戶籍歧視政策,反倒覺得那是一項「德政」。從出生、入學、買車、買房、就醫直至焚化,歧視幾乎是伴隨一生的,可是很多人並不覺得那是一種歧視。他們能夠清晰的分辨出,哪些歧視是可以抗議的,哪些歧視是不可以抗議的。或者説,哪些抗議和不滿是安全的。

國泰事件:香港問題和中國「巨嬰症」的結合

相反,對來自外部、非我族類的歧視或者區別對待,他們卻異常敏感。這些年,中國在WTO體系下的經濟崛起,造就了很多人的「大國心態」,比如居高臨下的認為是「香港的衣食父母」。但這種大國心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衝突及價值衝突,讓崛起的自信在外部世界那裡遭遇硬著陸,凡是與自己世界觀不符合的,一概視為錯誤,這種自我中心主義其實是一種巨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