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緊張、介入亞洲困難,歐盟如何有效參與印太事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洲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視為一個區域外的行為體,對印太、亞洲的區域安全動態影響有限,」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表示:「我的核心訊息是,聯盟是一個可靠的安全夥伴。我們不是一個典型的軍事聯盟;我們不是一個耀武揚威的傳統大國;我們也沒有第六、第七艦隊要部署在印太地區。」
文:David Hutt
歐洲高級國防官員利用上週末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頂級安全論壇,闡述了他們更多參與印太地區安全的願景。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Josep Borrell)在香格里拉對話上說,歐洲和亞洲在彼此的安全中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
「我們必須共同努力,以避免該地區的對抗」,波瑞爾在論壇上說。「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事不關己。」
目前,該地區緊張加劇。其中一個潛在的衝突爆發點是台灣,台灣問題也是中美關係緊張的一個主要來源。另外,南中國海的主權歸屬以及北京的戰略野心也導致地區緊張不斷。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正在尋求制定一個有凝聚力的回應。
週六(6月3日),在香格里拉對話進行之際,美國印太司令部宣佈,美國海軍驅逐艦「鍾雲號」(USS Chung-Hoon)在通過台灣海峽時險些與一艘中國海軍艦艇發生碰撞,「鍾雲號」不得不改變航向,以避免相撞。
中方拒絕與美方單獨會晤,但選擇與歐洲對話
中國防長李尚福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警告,任何試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做法都會得到軍事回應,中國「不畏懼任何對手,也不管付出多大代價。」
李尚福還批評說,一些該地區以外的國家派軍艦在南中國海「以航行自由之名,行航行霸權之實,想要把南海攪渾。」
中國在南中國海與多個東南亞國家存在主權爭端。
據美媒報導,美國本希望促成美中防長在論壇期間會面,但中國拒絕了美方的會晤請求。李尚福沒有與美國防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在新加坡單獨會晤。不過,這位中國防長確實坐下來與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利斯(Boris Pistorius)等歐洲官員進行了會談。
波瑞爾稱會晤是「建設性的」,並在推特上表示,布魯塞爾希望「在信任和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歐盟與中國的關係。」
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波瑞爾還表示,歐盟將採取更多措施與該地區國家接觸,以幫助維護穩定。他在講話中強調,布魯塞爾計劃做出更多努力來維護該地區的和平,「你們可以信賴我們」。
安全合作是區域夥伴關係的關鍵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海杜克(Felix Heiduk)表示,歐盟在印太的參與度「儘管起點很低,但正在緩慢而堅定地增加。」
新加坡智庫東南亞問題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表示,在東南亞,針對該地區「精英階層」的意見調查顯示,人們信任歐盟能維護國際法,並將歐盟看作是安全夥伴。
安全合作是歐盟與東協於2020年批准的戰略夥伴關係的支柱之一。歐盟已經與越南簽署了防務協議,目前正在與該地區其他國家就夥伴關係和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
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幾個歐洲國家在南中國海進行了航行自由演習,這被視為對中國領海主張的回應。
德國防長皮斯托利斯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宣佈,繼2021年的部署後,德國將於2024年再次向南海派遣一艘護衛艦和一艘補給船,作為航行自由演習的一部分。他強調,這些演習不是為了威懾中國,而是「致力於保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我們都認可這些秩序,並且都會從中受益——無論是在地中海,還是在孟加拉灣或在南中國海。」
歐盟在印太的安全影響仍然「有限」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的講話中承認,「歐洲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視為一個區域外的行為體,對印太、亞洲的區域安全動態影響有限。」
他說:「我的核心訊息是,聯盟是一個可靠的安全夥伴。我們不是一個典型的軍事聯盟;我們不是一個耀武揚威的傳統大國;我們也沒有第六、第七艦隊要部署在印太地區。」
與此同時,波瑞爾表示,一些歐洲國家「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我們希望發展這種能力,成為一個『智慧型推動者』,致力於共同安全。」
布魯塞爾的歐盟事務評論員莎達(Shada Islam)對DW表示,大多數亞洲國家知道歐盟不會成為一個像美國、中國一樣的真正的安全行為體,「而且他們不希望這種情況很快發生」。
莎達補充說,歐盟在該地區的價值在於它的軟安全實力或者說非傳統安全實力,例如在打擊海盜、打擊非法捕魚、應對氣候變化和貧困等問題上。分析家們認為,歐洲的參與可以從低調並且低爭議的合作形式中獲益。
然而,這種低調限制了歐洲在亞洲正式安全平台的參與度。歐盟最近才被允許參加年度東亞峰會,這是印太地區最重要的戰略對話論壇。歐洲官員們也被排除在區域主導論壇東協防長擴大會(ADMM-Plus)以外。目前,歐盟、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加入申請仍是未決狀態,不過法國和英國今年將參加東協防長擴大會的幾個專家工作組,這些工作組是較低階的討論平台。
倫敦東北大學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助理教授陳雪晨(音,Xuechen Chen)告訴DW,歐盟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加入東協防長擴大會。她說,歐盟認為自己是一個重要的安全行為者,尤其是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然而,東協及其成員國仍然認為歐盟主要是一個市場力量和重要的經濟行為體,而不是該地區的安全行為體。」
還有一個實際問題,使歐盟的介入更困難。多年來一直是東協防長擴大會成員的中國和俄羅斯,都反對更多西方民主國家加入地區框架,而印度可能也是這樣的態度。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