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獨角獸大商機》:東南亞人口多且年輕化,帶動了新創企業成長的榮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出了經濟發展帶動了東南亞新創企業的成長,也還有人口紅利的因素,如東協十國擁有超過6.6億人,雖然人口數不比中國和印度,但相較歐美日等先進國仍佔有人口優勢。同時東南亞人口組成較為年輕,政府也非常積極在協助人民獲取知識。
文:中野貴司、鈴木淳
高度的經濟發展帶動新創企業的成長
對於東南亞新創企業的投資,並不單單只是來因為國際熱錢過剩的短暫現象,有非常高的可能性是一股穩定且持續成長的資金流動趨勢。在這邊要對內部隱藏的細節進行說明,就讓我們再一次審視東南亞經濟的狀況及背景吧。
亞洲開發銀行於2021年12月所發表的「亞洲發展展望」的修訂版中提到,東南亞2021年的國內生產毛額約成長3.0%,比起於同年9月時的預估成長的幅度有微微下調,不過仍是自2020年負成長的4.0%成功轉正。
亞洲開發銀行(ADB)的報告中提到,預期2022年東南亞的國內生產毛額會成長5.1%,而這個數字相較美國的(3.9%)、歐盟國的(4.5%)、日本的(2.9%)預計達到更高的成長率,而考量到了疫情再擴大的可能性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影響市場發展的多個不確定因素,不過如果在疫情趨緩後,也期許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能夠回到更高的經濟成長水平。
而若是針對個別國家的狀況的話,預期擁有東南亞最大經濟規模的印尼會在2022年回復到5%的高成長水平。而近年來在經濟成長方面繳出優秀成績單的越南及菲律賓也將回到高成長的軌跡,越南也將取代中國成為高科技產業及投資熱錢最新的聚集中心,除了韓國的三星電子也將製造據點設置於越南之外,美國Apple也開始將一部分的產品製造工廠移至此處。
而「人」也是一重要因素,人口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基本要素,包含擁有世界第四多人口的印尼、全國總人數約有1億的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協會十個國家擁有超過6.6億人,雖然與人口總數近14億人的中國以及印度相比只有一半左右的程度,不過相較日本、美國及歐盟國等國家相比,人口仍是佔有優勢。
與先進國家相比,人口組成較為年輕也非常積極的在協助人民獲取知識。而超越國家框架的整合性事業體也在東南亞市場內穩健且持續發展,截至2022年1月包含東亞區域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正式生效,以東南亞國家協會為核心的整合性事業體正蓬勃的發展。
而且國民具有很高的創業意願,根據統計各國創業意願等項目的「全球創業觀察」調查顯示,各國18到64歲的國民考量在三年內創業的比例,印尼為26%(2020年)、泰國為31.5%(2018年)、越南為25%(2017年),各國佔比之高難分軒輊,更遠超美國的(12.5%)、中國的(21.4%),另一方面,日本則僅有4.3%。可見擁有年輕化人口組成的東南亞人們擁有更強的挑戰精神來成為新創企業浪潮的中流砥柱。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高經濟成長背景的市場,居住在東南亞的人們生活型態正在急遽的改變,而這個改變也擴展到生活中的每一個面向,脫離貧困及擁有更高收入後轉變為中產階級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們都在持續的增加。
舉例來說,除了發展的較早的新加坡之外,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人民個人的交通方式都是以摩托車為重心,因此隨著國家經濟成長,各國摩托車的銷售量也跟著提高。
而印尼及菲律賓等海島國家,民眾的交通方式則是以快艇及船為主,這一現象也催生了以馬來西亞為發展據點的亞洲航空集團(現為Capital A)以及獅子航空等廉價航空,來提供價格便宜且更加迅速的交通方式。約於2015年進一步的出現了Grab及Gojek等提供民眾更輕鬆快速地交通方式的企業,而這類服務也快速普及於東南亞市場,配合商業及觀光需求的衍生需求也因應而生。
美中對立造就東南亞市場衍生的優勢
美國與中國間的對立,對於東南亞經濟體來說也可能帶來相應而生的優勢。包含美國拜登政權在內七大工業國組織(G7)共同推動了名為「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來對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倡的「一帶一路」政策,也進而加劇了各國基礎建設的競爭,競爭範圍也從基礎建設擴展至其他領域,其中就包含科技技術領域,致力發展數位化的東南亞市場就成為美中兩國反覆角力的重點,事實上就不乏美中兩國的知名企業對Grab 及GoTo集團進行投資。
中國及美國對於科技公司政策緊鎖也是資金流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來說東南亞國家對於科技相關的限制相比美中等先進國家更為寬鬆,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稱為資料在地化規範,要求企業需要將蒐集到的個人及企業資料都留在國內的規範。
中國於2017年6月通過網絡安全法,限制將個人資料等資訊傳輸至中國以外的國家。歐盟(EU)則於2018年5月嚴格執行一般資料保護規則,針對由歐盟國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加盟國所構成的歐洲經濟區,要求企業禁止將區域內的個人資料移轉以及對相關數據進行妥善處理等,若有企業違反相關規定,將被罰款企業年營業額2%或是一千萬歐元的高額罰金。
而東南亞方面,雖然印尼等國家已經導入了限制將數據資料移轉至國外的規範,不過一般來說規定並不像先進國家及中國那樣的嚴格,對於透過活用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使用紀錄來進行行銷及服務開發都相對容易,而這也同時協助推動了市場的創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東南亞獨角獸大商機:世界經濟版塊大洗牌!放眼全球最具潛能的新創發展地 各方投資湧入的關鍵吸金力》,高寶出版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