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與VERSE萬本退書風暴後的領悟:文化品牌如何商業擴張?蔡瑞珊與張鐵志的共同考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實體書店和平面出版日薄西山之際,張鐵志與蔡瑞珊的雜誌與書店品牌卻能異軍突起,但又該怎麼做才能平衡文化界的左右派論戰?
文:洪綾襄
2022年9月,規模達250坪的「承風青鳥」於高雄承億酒店盛大開幕後,異軍突起的青鳥書店,成為在台灣唯一能與誠品生活、日本蔦屋(TSUTAYA)兩大品牌比肩的本土書店品牌;但四個月後,卻突然與承億酒店終止合作。
事件起因於經銷商友善書業指稱,承風青鳥從去年8月起,即拖欠經銷商書款;談判後,承億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戴俊郎在12月底前還清書款,卻也要求退回半數書籍給友善書業,並要對方在三個月還清近萬本退書款項,金額高達上百萬元。這對由兩百多家小型獨立書店共組、以社會企業精神做公益經銷的友善書業來說,是難以承擔的巨款,因而引發業界怒火。
歷經爭議不再強調獨立書店
社員更直指時任承風青鳥顧問、青鳥文化制作創辦人蔡瑞珊坐視大量退書不管,造成友善書業的損失:「華麗無比地開網美書店,卻揮霍獨立書店所剩無幾的銷售力與聲譽」。即使隔天蔡瑞珊便宣布買回所有退書,仍無法平息輿論。戴俊郎也在今年年初,決定與青鳥終止委任合約。
「經營書店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做大型店,更不容易,」蔡瑞珊苦笑。
「這一次事件後,我們更確定青鳥和《VERSE》雜誌要推動合併與下一輪募資,往商業化、財務化邁進,不會再強調獨立書店,而是以青鳥聯合《VERSE》雜誌,成為台灣新的文化媒體平台。」青鳥創業夥伴、也是《VERSE》雜誌的創辦人張鐵志坦言。
時間回到2016年,蔡瑞珊毅然決然離開媒體人蘇麗媚夢田文創旗下的閱樂書店店長,押上所有積蓄,在華山文創園區2樓的玻璃屋中,開設了獨立書店「青鳥」。
一開始,蔡瑞珊並沒有太多擴張與展店的野心。不過她深知,一個媒體人闖入獨立書店叢林並不容易,因此她找來文化人張鐵志擔任書店總顧問,提供「思想」方向,讓書店不再只是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發聲平台;加上自己過去在廣告圈的人脈,以及張鐵志在藝文界的影響力,逐漸以一個全新的文化品牌打響名號。
創新模式開啟藝文空間商機
由於空間營運與企畫能力有目共睹,在各地文化空間的競標上,青鳥屢有斬獲,以非財團、獨立資本的背景下,七年內展店10家。屏東孫立人將軍行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基隆太平國小舊校地等指標空間,都被蔡瑞珊分別以「南國青鳥」、「北藝青鳥」、「太平青鳥」進駐。
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則是「授權」,特別是配合新建案。早先潤泰新旗下CITYLINK百貨,就是以授權形式與日本蔦屋書店一連開了三家店;興富發跨足商場的首案,也是與誠品合作高雄悅誠文創百貨(於2022年歇業)。
只是蔦屋和誠品的案型,都是動輒成千上百坪的大型空間,其實不少中小型建案也有相關需求。而蔡瑞珊的父親蔡太國也是建商,頗具商業敏感度的她,便於2019年與內湖品牌建商文心建設合作,由文心提供空間,青鳥選書策展,打開了青鳥「品牌授權」的獲利模式。爾後與達永建設合作的「和平青鳥」,以及位於信義路豪宅勤美璞真的「森大青鳥」,也都是循這個模式,蔡瑞珊因此得到了許多獎項肯定。
「我們核心價值是內容與企畫,展店都是有合作邀約,我們看過很喜歡,真正想做才做,」張鐵志說,已有商管學者以青鳥為題,做「連鎖不複製」的個案研究,因為有太多品牌最後還是走上連鎖並複製,目前只有青鳥從18坪到100、200坪,各有不同的主題和店型,才能夠真正做到連鎖不複製。

2020年時,張鐵志籌辦自己的雜誌,但從文化人到雜誌社社長,是截然不同的況味。
張鐵志深知出版寒冬,更應該以文化品牌的模式來經營雜誌,於是他透過內容與整合行銷,為客戶增強價值,其概念師法韓國首爾的獨立書店STILL BOOKS,背後其實是品牌哲學雜誌《MAGAZINE B》的專屬書店,商業模式就是用雜誌的思維來選書、編輯陳設、餐飲,再以空間乘載雜誌圖文內容。在短短幾年間,即使有疫情重創,青鳥和《VERSE》已能自負盈虧。
大清華投資董事長成群傑與青鳥合作「南村青鳥」空間,本身也是《VERSE》天使輪股東。他觀察,張鐵志很有想法,蔡瑞珊的強項則在書店經營和策展,目前兩家公司資本額都不大,但整合後就很有潛力,「文化產業應該就看自己的經營模式,找到最合適的規模,設法把它玩出意義。」
兩家品牌合併創造更大價值
蔡瑞珊坦言,承接「承風青鳥」時,從中小型獨立書店一下子跳到百坪大書店,不僅量體變大,連營運量與服務量都要重新思考,而且一談就是5~10年,和過去短期標案截然不同。「我必須重新思考,永續經營一家大型書店的策略與公司化的必要。」
也因此近期他們開始尋覓新的策略合作方式,而不是財務投資人,除了成群傑、數位時代執行長陳素蘭、KKBOX創辦人林冠群,他們也徵詢國發基金、網家董事長詹宏志、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顏漏有的意見。
「成群傑是第一個建議我們合併的人,因為合併後就可以一起進書,規畫服務與餐飲量能,省下很多重複和浪費,」蔡瑞珊說,他們構想的合併不是擴大,而是更有效地創造品牌價值。
自青鳥與《VERSE》異軍突起以來,文化圈的「批評指教」就沒停過。「每個人都給了我們很多、很棒的建議,但這個過程很痛苦,」連向來自信的張鐵志也只能苦著臉說。面對日新月異的文化潮流,創業恐怕永遠是進行式,這次整合成敗又會是如何?文化圈都很關注。
更多《財訊》文章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