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人才戰:碩士班沒畢業就幾乎被搶光!半導體業已不見得是理工科學子首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為何連出自電機、電子、物理、資工等半導體主力科系的大學生,不想繼續走這條路,反而投入太空科學及工程領域?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趙吉光博士觀察,原因至少有三個。
文:劉煥彥
全台半導體產業大喊人力及人才不足,有意投身半導體的人才,求職門檻不若過去高聳,但奇妙的是,如今新生代的理工科系大學生,不見得都把半導體業視為未來求職首選。
同樣奇妙的是,身為國內太空教育先鋒的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含研究所),數十年來都是冷灶,每年學生招不滿是常態,近幾年卻吸引愈來愈多各大學半導體主力科系(電機、電子、物理、化學、資工等)的大學畢業生報考,佔比甚至過半。
更令人意外的是,過去兩年來,中大太空所的碩士畢業生,幾乎在畢業前就被相關廠商「預訂一空」,大約每個星期就有兩家企業上門找太空系要人才。
為何在半導體工作機會遍地開花之下,有相關系所大學生寧願投入太空所及太空產業,廠商更是大搶人?
政策支持+低軌衛星趨勢,太空人才需求水漲船高
若從人才需求來看有兩股動力,第一是政府政策支持發展太空產業、2023年把國家太空中心(TASA)改組為行政法人、每年預算翻倍,人才需求自然水漲船高。
第二,低軌衛星通信(LEO)成為國際趨勢,國內科技大廠不能自外,甚至已看到商機,因此也開始儲備人才。
國家太空中心1月初正式改制為行政法人,英文名稱也從NSPO改為TASA,取發音接近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之便。

根據當時太空中心說明,「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已就緒,今年整裝待發;此外還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B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進行中」。
「未來,還要進一步完備國家發射場域,並啟動小型衛星載具計畫。」
為了因應如此繁多的計畫,太空中心今年大規模徵才,預計招募近百人,且希望未來三年招募300人。
電子五哥鎖定低軌衛星,鴻海進度最超前
同樣的,國內科技業看到了LEO帶來的全新發展及商機,其中在電子五哥中以鴻海的進度最超前,也有其他的電子五哥評估進入這個領域。
鴻海研究院已經與中央大學太空系合作開發一顆低軌通信衛星(立方衛星),預計今年發射升空。
鴻海在2022年鴻海科技日曾展出這顆立方衛星的模型,董事長劉揚偉在本月法說會也提到,低軌衛星將完成最終測試階段,預計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鴻海將推動低軌衛星星系產業化,打造下一代高度韌性網路基礎架構。

電子五哥、新創公司、太空中心供應商,全都找上門要人才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趙吉光博士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表示,碩士班同學幾乎被廠商搶光,在過去兩年比較明顯,來徵才的業者從大公司(像電子五哥)、新創公司、轉進太空產業的中小企業,到太空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的供應商都有。
「它們(電子五哥)需要人才,你看到它們有投錢、投資在人身上,就知道是玩真的。太空中心或中科院的供應商,它們如果拿到經費(案子),也要有人才來執行。」
他觀察,有意進軍太空產業的國內科技業者,不可能從頭到尾都自己研發,所以從大學入手是最快的方式,而且想物色的年輕太空人才領域,從衛星、地面站到天線都有。
至於廠商找中大太空系學生的方式,除了招募碩士畢業生,另一個常用途徑就是產學博士班。
趙吉光說明,若博士生是想走工程方向而非科學方向,同樣很容易被廠商搶光,因為廠商希望學生一進博士班,就能資助他或她到四年後畢業,並且作業界希望做的題目,這樣博士拿到就直接就業。
鐳洋科技揪中央大學成立太空研發中心,攻立方衛星技術
此外,專攻陣列天線及先進射頻研發的鐳洋科技,今年2月中與中央大學在桃園青埔成立太空研發中心,雙方將共同打造立方衛星整測實驗室,以深化台灣的立方衛星產業鏈。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當時表示,太空科學是中大的重要研究領域,中大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太空與遙測研究中心。透過產官學緊密合作,將能加速國內精進自行研發能力及發射衛星酬載與立方衛星,創造三贏。
鐳洋科技董事長王奕翔則指出,鐳洋在PCB、衛星天線及航太零組件都有一定優勢,是多家歐美大廠極力接洽的對象,惟缺少發射場域及飛行履歷自證實力。透過與中央大學的太空研發中心,可望深化國內自製立方衛星產業鏈的合作。


「很多這些同學來念中央太空所,是為了興趣!」
至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為何連出自電機、電子、物理、資工等半導體主力科系的大學生,不想繼續走這條路,反而投入太空科學及工程領域?
趙吉光觀察,原因至少有三個。
第一,如果是進半導體業,「不是每個人都想顧機台」。就算想要走研發,非台清交成的半導體主力科系畢業生,也不見得會受到晶圓代工業者青睞。
第二,「很多這些半導體系所同學來念中央太空所,是為了興趣!」
他說明,台灣的學生學習動機最強,是在高中升大學時,但很多人的學習興趣在大學四年被摧毀殆盡、慢慢磨光。
「我們碰到有些同學,過去沒有機會接觸太空,或是當初選的大學科系不是自己要的,所以想回頭過來選太空。」
第三,部分同學是出於就業動機,因為樂觀看待未來太空領域的就業市場。
中大太空系所多次更名,可追溯至1962年
中央大學的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含研究所),歷史可以追溯至1962年,中大在台灣復校時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在1968年至1983年陸續成立了大氣物理系的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
1990年及1993年,中大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太空科學研究所的碩士班及博士班。
到了2017年,太空科學研究所更名為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並於2018年將「大氣科學學系太空組」學士班和「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合併為「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
Tags: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