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人類社會學者項飆:20%的中國青年失業,這些人連內卷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青少年的學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全國青年失業率也創新高。是什麼因素在推動著中國社會的「內卷」?人人爭取特權、爭當「人上人」的社會心態是否還能改變?德國之聲就此專訪了德國馬普研究院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的華人所長項飆教授。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 德國之聲:中國高考今年的報名人數再創新高,將近1300萬;同時,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數字顯示,全國青年失業率達到了20.4%,也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從這兩個數字來看,能不能說中國社會的內卷程度在接下去一段時間還會加劇?
項飆:所謂內卷就是在沒有很大收益情況下的激烈競爭,或者說用很大量的付出去爭取一點點的回報,甚至一點回報也沒有。而促使這種競爭的是近乎虛幻的希望。我覺得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拐點,大家可能會放棄這種無限制的競爭投入。當然這會是逐步的,不可能全體中國青年一起這樣做,我們猜測這會從機會最少的群體開始,他們會最先「躺平」。
回到你說的這兩個數字:一個明確的結論倒並非內卷的強化,而是代表了一種抑鬱、乃至幻滅的情緒,至少大家的挫折感會上升。大學的擴招已經飽和,高校的名額不太可能再增長,許多高中畢業生就會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假如進入了一所「二本」大學,他就會覺得自己整個的前途都很渺茫。
在很多例子中我們都看到他們在整個大學階段沉浸在抑鬱、不甘的情緒中。當然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報考研究生,有些人甚至多次考研。尤其是那些「二本」大學生,他們很早就準備考研,因為他們覺得否則沒有好的工作機會。
這種「內卷」和以往有些不同:他們不再是覺得「內卷」能帶來什麼回報,而是越來越多地試圖去逃避某些挫折。也就是說,驅動力不是希望,而是壓力。從統計角度來看,最後必然有許多人是得不到所期望的回報,於是就產生了挫敗感和幻滅感。
20%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就是說連內卷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這會是一個新問題。
- 德國之聲:出生在70、80年代的中國人,似乎很難體會到如今的年輕人所面對的激烈競爭壓力。這儘管是一個主觀感覺,但是確實是很多人都有的主觀感覺。您能否解釋一下這到底是為什麼?
項飆:直觀而言,這和1999年起中國大學大規模擴招有關。進入大學變得更容易了,但競爭卻變得更激烈了。這就牽涉到一個概念:中國式內卷非常inclusive,也就是說非常具有「參與性」。
擴招前的中國大學是走精英教育路線,儘管不公平,卻有促成自我分化的功能:大家普遍覺得只有少數孩子適合上大學,大部分的孩子則應該另謀出路。這其實和德國有點像,當然中國的社會心態還是略微有點不同,考不上大學多少總是有點自卑。但不管怎樣,不會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擠。
而1999年擴招之後,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覺得人人都應該上大學,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對於子女的投入顯著增加。這又牽涉到中國經濟也就是貧富差距問題。父母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能否抓住一個優質工作機會、能否進入所謂的「白領生活」,會在生活品質方面造成非常大的差異。出於對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的恐懼,父母就會不惜一切地對孩子進行投入,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學。
- 德國之聲:所以,您的主要觀點就是,內卷程度加劇、競爭壓力變大的重要原因就是貧富差距正在拉大?
項飆: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做一個國際比較,就會發現大部分社會都是很不平等的。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社會的「內卷」又該如何解釋呢?如果沒有不平等,當然就不會有這種恐懼和焦慮,也不會有這種無限制的投入。但僅有平等,也不是充分條件。
這裡要分三點來講:1.中國還留存有一些社會主義傳統;2.八十年代的改革是普惠性的,成功地讓社會全體都受惠於進步,因此讓大家都有一種期待,即人人都應該受益於發展;3.儘管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社會意識方面、對多元價值的包容性方面,幾乎沒有進步。這就造成了全社會都抱定一個信心,想要考上好大學、要過都市白領的生活、要去一線城市等等。如果十幾億人都相信只有一種好的生活方式,那麼這種同質化的思想就會與客觀事實脫節。
更進一步分析,其實十幾億人形成的這一同質化的社會意識,本質上是少數精英的意識,使得剩餘的90%的人認為自己不值得以當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這就造成了大多數人都對自己當下的生活從本質上不滿意。我稱之為「懸浮」狀態,也就是對自我的否定。這是當前中國人焦慮的最主要原因,大家都千方百計想過上「別人的生活」。
- 德國之聲:大家都爭當「人上人」?
項飆:對。總而言之,大家都意識到貧富差距在加大,卻沒有去批判性地思索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反而紛紛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不平等的環境中得益,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快一步、在不平等關係中成為「人上人」而不是留在下層。
大家都在不斷追逐成為「人上人」,而不思考背後的原因,也不思考如何在不成為「人上人」的情況下改變自己周邊環境、改變自己生活方式。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為「人上人」,所以大家都很焦慮。
- 德國之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貧富差距、爭當「人上人」之心態似乎都很難解決,讓大家都接受「躺平」也絕非易事……
項飆:「內卷」的對立面不是「躺平」,至少不應該是放棄式的「躺平」,因為努力還是必要的。放棄式「躺平」就是什麼都不干,這個其實很難,只有那些在一線城市擁有多套房產收租的人方才能做到。
而另一種「躺平」是退出式的,我稱之為積極「躺平」,也就是說不參與這個「內卷」遊戲,不削尖腦袋去爭當「人上人」。雖然不放棄努力,但卻有著別的思考,在解決生計的基礎上尋找有尊嚴的生活方式,做那些自己覺得很有意思、別人也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所謂「退出」,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願意做的事,想清楚以後扎實地去做。也許這會讓人生活得相對清貧,但不會有意義方面的空虛感和焦慮感。當然,究竟應該如何生活,是一個非常微觀的事情,只能從無數小事著手。
宏觀角度而言,我很難理解中國經濟政策、難以揣摩上層決策者的意圖以及中間執行者的想法,但至少一點是明確的:單純靠經濟增長速度來給大家希望、讓大家悶頭努力趕上前進的列車,這種狀態已經無法維持。現在大家想要的是切實的前景,而不是想像當中的未來。這是一個宏大的理論命題,暫且不表。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