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讓加害者「社會性死亡」,政黨該做的不是「止血」而是排出髒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布萊德彼特在《惡棍特工》裡對待納粹軍官一樣,拿匕首在每個加害者額頭上刻下印記,但相較許多政黨或候選人因為選舉考量,用盡各種手段力求「止血」,若真有心要剷除權勢騷擾問題,負責任的領導者應該是要不斷提醒社會這些加害者的存在,盡可能讓他們現形。
一週多過去,從一個民進黨前黨工發文開始,這場「#MeToo」風潮已經從跨政黨變成跨產業,前後被捲入的人已達數十位,密集時幾乎每隔幾小時,就會在社群上看到新發文。
這也並不意外,其實筆者大部分女性朋友和一部分男性朋友,都曾遇過性騷擾,對象從友人、陌生人、同事、客戶、主管皆有。
我相信這也是一種常態,他們許多都堅強的活著,能趁這個機會把深埋心中的陰影說出,一定是件好事,將那些只能熟人間口耳相傳的事件公布給大眾,也算是幫助可能的受害者免於遇險。
這次事件不少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是我真實世界認識的人,每每看到熟悉的名字,心情都會從憤怒轉變為悲傷,一方面無法想像受害者在發聲前後要經歷多少壓力,以及不懂許多看似友善親切或道貌岸然的人,為何會做出如此不堪的事,背後究竟是怎麼樣的驅使力。
這十天的種種哭訴與仗義,再回頭看上個月中一系列發自校園的性平爭議言論,就能了解為何那麼多人認為這是個大事——因為舉目所及都是實際與潛在的受害者,他們被陰影追逐,每個漠不關己的發言,都是另一次傷害。
但比悲傷更難過的事,是雖然至今已經有許多人背負壓力站出來,用自己的血淚故事換取社會重視和改變,但在司法體制內,一切的犧牲仍可能徒勞無功。
性騷擾案件舉證困難,不起訴判決甚至可能成為加害人的「盾牌」
包括王丹的案子在內,許多受指控的疑似加害人都表示「交由司法」,外界甚至把這種回應當成負責任的表現。然而性騷擾多發生在沒有外人的場所,缺乏證人與證據,甚至許多慣犯會巧妙的避免留下紀錄,少了這些關鍵人證物證,性騷擾就很難成案。
就拿最近比較明確且週知的判例——范雲告陳雪生案——即使是在全程錄攝直播的議場,陳雪生上訴時還是能主張並無肢體接觸,甚至還舉出台北市性平會調查「肚子與背沒有接觸」的說法,最後還是依靠證人證詞,以及陳雪生實際對外說過的話才真正定罪結案。
再看到這次爆出的大多案件,可能發生在車內、包廂、房間等私人空間,或是無外人的餐廳或會議室,真走入司法程序舉證又更加困難,最後一定會有許多你知我知加害者也知的案例,因為證據不足而獲不起訴處分。
更甚者,那些加害人甚至還會拿著這樣的「法院認證」當成東山再起的資本,如同給受害者的第三次傷害。
想到就很氣。
那能怎麼辦呢?最近許多人提到的「社會性死亡」或許是一條路。
除了司法判決,我們也要奪去加害者在社會上的權勢
類似西方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原意,透過輿論與社會共識摧毀加害者的社會資本,讓他們無法再使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地位,換取其他經濟文化資源,同時避免他再用這樣的權力和頭銜繼續加害其他人。
然而,資本是可以重建的,今天在這裡被取消的人,仍能在別處累積社會資本,實務來看確實也有許多當下因被報導而週知的加害者,潛沉一段時間後出現在其他崗位上,以不同形式回到原本的權力位階。
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布萊德彼特在《惡棍特工》裡對待納粹軍官一樣,拿匕首在每個加害者額頭上刻下印記,也別忘記若直接尋求社會判決而忽略司法,又可能造成各種台灣版的「安伯赫德事件」。
更重要的是,台灣人真的記性不好,而且容易原諒人,隨著時間過去,許多今天大家見了就盛怒的名字,可能也要被淡忘。
我也希望有完美解方,但我沒有,目前這個社會好像真的沒有,但我覺得目前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不要讓這個風潮停下。

許多政黨或候選人因為選舉考量,面對性騷疑雲從道歉、嚴查、舉辦性平課程,甚至調整選舉布局,用盡各種手段力求「止血」,部分支持者也跟著做出「我們已經很好了,應該到此為止」的呼籲。
但在我看來,這些行為都只是使人淡忘已遭爆的加害者,並製造讓還未爆的加害者喘息的機會。若真的有心要剷除組織內的權勢騷擾問題,我們應該繼續鼓勵受害者站出來,並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與保護,並不斷提醒社會這些加害者的存在。
唯有這樣,才能讓真正的加害者無論司法判決如何,都無法再拿回自己的權勢;讓還未爆出的加害者寢食難安,永遠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成為報導頭條的人。
該提心吊膽的應該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負責任的領導者該做的不該是「止血」,而是盡力排出組織內的髒血。
(本文感謝Mark Wen提供建構性的知識與寫作建議)
延伸閱讀
- 噁人不分藍綠白:除了司法制裁,我們要讓加害者繼續擔心受怕
- 《人選之人》公正黨黨工職場性騷擾事件,那段對白根本是活生生的臨床現場
- 總統大選前捲起Me too風暴,首當其衝的民進黨如何回應年輕世代質疑?
- 把單純校園當成自己的極樂後宮,這種「情慾流動」的狼師到處都有
- 超過七成加害者是熟人,性暴力經常意謂著對親近之人「信任的毀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23台灣MeToo事件”的相關議題
- 2023-06-11 教育界Me too事件:政大實小教師性騷校友,下週開性平會;台東高商前校長欲返教職,教育部將嚴正處置
- 2023-06-10 民進黨前黨工受性騷擾性平調查出爐:許嘉恬有疏漏、林飛帆未違規定,林飛帆發文還原處理過程
- 2023-06-10 【關鍵眼中盯】讓加害者「社會性死亡」,政黨該做的不是「止血」而是排出髒血
- 2023-06-09 Me too風暴再延燒:王健壯稱指控不實,吳乃德道歉不再參與公共事務,藍祖蔚「江湖告別」請辭董座
- 2023-06-09 (更新)地球公民執行長蔡中岳遭控性騷擾,道歉:身體界線拿捏不當,虛心接受調查結果
大戶看大勢:永豐「DAWHO之夜」展望2024經濟走向,解析股房雙市投資契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29日19:30,永豐銀行將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 之夜」直播活動,由主持人吳怡霈和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共同與談,從全球經濟走勢、股房雙市的表現分析切入,聊聊2024未來經濟走勢迎來U型反彈*的可能性! * U型反彈意指經濟急劇下跌後並沒有迅速回溫,而需要經過一段低於平均經濟水準的時間後,整體經濟才開始恢復復甦,逐漸回升至正常的增長趨勢。
綜觀今明年度的經濟走向預測,全球經濟皆呈現「開低走緩」的態勢,且由於國際通膨、升息壓力、地緣政治等風險因素仍在,市場的長期抗戰看來無可避免。既然如此,投資朋友們該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機會呢?展望2024年,永豐DAWHO再度攜手關鍵評論網與INSIDE舉辦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 :2024經濟展望走向U型反彈」,由吳怡霈擔任主持人,邀請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與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專家,分享明年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尋覓溫和衰退中的投資契機!
回顧2023全球經濟發展,展望2024經濟趨勢與投資焦點
直播活動中,我們邀請到擁有證券市場及財務分析多年研究經驗的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帶領大戶們從各國貨幣政策走向及電動車、半導體產業的加速發展兩大方向切入,剖析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勢,並從後市可期的AI產業回望股票市場,聊聊AI概念股能否延續投資熱度,甚至再創新高;而擁有多年房地產從業經驗的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則從今年國內房市價格緩跌、交易量明顯萎縮的蛛絲馬跡中,梳理2024年的房市走向,並談談未來可能產生的房市利多及利空。
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市場,國際間的貿易合作與供應鏈轉移更是其中關鍵,開低走緩的經濟趨勢有沒有可能迎來U型反轉?兩位專家將在節目中為大家揭曉答案,並大方分享他們縱橫市場十多年來的經驗法則與投資心法。
開啟數位理財大門!永豐DAWHO助你輕鬆享受質感生活
想在市場中多元配置資產、發揮理財的最大效益,除了投資觀念,趁手、便利的數位投資工具當然也不可或缺,永豐銀行新世代VIP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助您掌握經濟脈動,精明、輕鬆管理財富的理財幫手。一起加入11月29日晚間的直播活動,了解如何運用DAWHO精準掌握趨勢脈動吧!
※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討論內容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