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式斷交、「台獨威脅和平論」與課綱爭議:三則新聞看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前在台灣討論獨立運動,不但要面對中國國民黨執政後的威權復辟,以及包括貧富差距、環境與人權等種種社會問題,還有中國與跨海峽政商資本聯盟的入侵。所以,我們不但要解決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的問題,還有經濟與階級問題要處理,同時更要堅持民主、自由與平等的價值,以走向凝聚政治共同體的建國道路。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不但積極「防獨」,更加強各種「促統」作為;而整個統戰策略就在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下,企圖達到「以商逼政」與「以經促統」的目的,手段上有硬的一手,也有軟的一手。
統戰宣傳甚至可以做到「入島、入戶、入心」。最可怕的是,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下,正好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共同遵守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在所謂兩岸的架構下展開一系列意在鞏固兩岸「內國化」的談判與協議,不但弱化台灣主體性,更為了日後讓台灣被中國「統一/併吞」鋪路。
上述的分析,隨著2000年於台灣國內選舉失利後的中國國民黨開始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密集接觸而實現且日益明顯。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取得總統大位之後,國共兩黨在所謂「九二共識」的「一中」下開啟了一連串的親中、甚至是傾中的政策。
同時,也由於中國崛起的經濟市場以及背後廣大的人力、資源與內需市場,在國共密切交流下產生了一批批遊走於中國與台灣的權貴資本家,這種受惠於國共兩黨恩庇的大型企業與大資本家與政客結合形成了跨海峽政商聯盟,不但可以利用資源影響台灣的政局,更在中國與台灣兩地直接與間接地剝削與壓榨兩地的勞工。
當代的中國不但早就偏離了社會主義關心平等的思想初衷,更成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並透過國民黨與權貴資本家對台灣在「民族」與「階級」兩層面形成類似帝國主義式的雙重壓迫。所以在2012年「反媒體壟斷(反旺中)」運動、以及去年的頂新集團所引發的食安風暴,這些財團背後都可以看到紅色中國的身影。
甚至在因「反服貿」而出現的「318運動」的與今年3月的「反亞投行」,都是台灣公民運動直接對國民黨親中政策的反對與抗拒,或者看成是對中國侵略的抵抗。也因此,這種「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政治結構加上跨海峽權貴資本家,使台灣的種種社會不正義、包括任何議題的抗爭,背後幾乎都是指向這個龐大的利益結構。
所以,今天台灣的台獨運動與左翼運動無可避免地開始匯流,甚至近年成立的台獨團體也幾乎都站在「左獨」的意識型態上,正好反映了這個結構正壓迫台灣自主性的事實。

反亞投行抗議。Photo Credit:臺左維新
如何走向共同體的想像:從公民民族主義出發
去(2014)年年初,馬政府教育部設立檢核小組,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名義「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此舉不但引發外界質疑黑箱作業、不符合程序正義,還被認為是再度強化舊有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
雖然此次「微調」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反彈,更被法院判決在程序上違法,但教育部吳思華表示仍會於今年8月開始使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的態度與作為不但遭到民間團體與學生的抗議,更有多達上百所高中職對此自主發起「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
馬政府做事情會出現黑箱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不管是服貿還是亞投行,都被爆料出有黑箱及程序問題,結果高中「課綱微調」似乎也是如此。當然,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堅持程序正義,當如果程序一切都合法、公開,那是否政府的一切作為或命令我們就應該要全盤接受呢?甚至,如果所謂合法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置喙的空間了呢?課綱爭議案暴露出的正是這個問題。
馬政府教育部的「微調」內容中更強調了中國史觀,其實相當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思維以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如果你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這一切相當合理也合「法」。在這個爭議中,所謂課綱「微調」的字數多寡與比例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你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在分析課綱爭議問題前,可能要先討論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民族主義的推展最後常常無可避免就是國家的建立,在理論上又可以分為「原生論」與「建構論」兩個角度:前者強調民族在先天上所共享的本質,例如語言與文化;而後者認為民族與認同是透過建構的過程而在後天所形塑出來的,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便是持此觀點。
教育正是建構共同體想像的一種方式,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綱也是因為教育可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記憶而被視為是較具爭議的議題。中華民國以往的教育,正是透過在「國文」科中獨尊中文,在社會科中則是以中國史地為主軸,以強化中華民國為中國法統與統治台灣的正當性,更藉此培養台灣人的「中國」認同。

Photo Credit:台灣人權促進會
但身為台灣人,如果我們將中國當成外國,那麼為什麼中國史不是在世界史中呢?如果台灣人將台灣視為是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史地課綱不是應該以台灣為主體出發嗎?南非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曾說過:「一群沒有共同記憶的人不可能組成國家,也不可能孕育出獨特的公民精神。」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時期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在歷史上分別受到西方、日本與中國的統治,那麼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內容就應該忠實反映這段歷史,並且強化台灣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而不是如同過去國民黨時期獨尊大一統或中國史觀。
台灣既是移民社會,自然族群與文化就相當多元,其民族主義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如「原生論」中擁有共同血緣或單一文化,而應該要走向強調進步價值下包容不同族群的文化與過去的「公民民族主義」。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