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中前夕,中國遭揭露支持駭客進行網路間諜攻擊,台灣、香港、美國皆受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駭客會重點關注,對中國來說是高度政策優先事項的事務。駭客會搜索具有政治、戰略價值的政府機關人員,駭進他們的電子郵件帳戶,以及搜查他們參與的外交會議的內容,在亞太地區此狀況尤其嚴重。台灣與香港主要是國貿辦事處受到攻擊。
綜合《美聯社》與《WION》報導,Google旗下的網路安全公司麥迪安(Mandiant)昨(15)日揭露,中國政府疑似支持國內駭客利用電子郵件的漏洞,駭入全球共16個國家,數百個公共和私營部門組織的資料系統,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包括外交部在內的政府機構。
在這些組織中,55%來自美洲,22%來自亞太地區,包括台灣、香港、美國都有機構受害。
中國駭客如何入侵系統?
麥迪安於6月15日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解釋,中國之所以能發動網路間諜攻擊,是因為中國的駭客組織「UNC4841」(麥迪安給予的名稱)發現、利用了電子郵件安全系統Barracuda軟體中的漏洞,並發送含有惡意附件的電子郵件,以獲取對目標組織設備和數據的訪問權限。
Barracuda表示,他們於5月中旬,發現其部分的電子郵件安全設備遭到攻擊,且調查出攻擊最早在去(2022)年10月就發生過。Barracuda受到的攻擊十分嚴重,也讓該公司內部提議全面更換這些安全設備。
Barracuda在後來成功修補了這些漏洞,「UNC4841」則試圖透過改變發動攻擊的軟體,以破解Barracuda的修補。「UNC4841」隨後也提升了攻擊力度,轉而對16個不同國家的組織發動「高頻率攻擊」,以回應Barracuda。
Barracud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全球約有5%的電子郵件安全閘道器(Email Security Gateway),顯示出可能被中國駭客破壞的跡象,Barracuda將免費為這些受影響的客戶、機構提供更換設備的服務。
有哪些國家受到攻擊?
麥迪安表示,中國至少攻擊了16個不同的國家,攻擊對象從國貿辦事處(foreign trade offices)、學術研究機構到政府部門都有,包括外交部。
在這些組織中,55%來自美洲,22%來自亞太地區,24%來自歐洲、中東和非洲。台灣與香港主要是國貿辦事處,和學術研究機構受到攻擊,東南亞國家則主要是外交機關受到攻擊。
麥迪安補充,中國駭客會重點關注,對中國來說是高度政策優先事項的事務。駭客會搜索具有政治、戰略價值的政府機關人員,駭進他們的電子郵件帳戶,以及搜查他們參與的外交會議的內容,在亞太地區此狀況尤其嚴重。
布林肯訪中前夕再度遭爆間諜事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本計劃於2月5日至中國訪問,然而,由於美國國防部2月2日晚間發現,中國的間諜偵察氣球進入美國領空,疑似蒐集敏感情資,因此宣布無限期延後布林肯訪中的行程。
如今,布林肯預計於6月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完成因間諜氣球而遭延後的訪中行,希望能修復華盛頓與北京不斷惡化的外交關係,中國卻再度遭揭露從事網路間諜攻擊。
消息傳出後,美國政府指責中國,是其最主要的網路間諜威脅,中國則回應,美國也有從事針對中國的網路間諜活動,包括入侵其中國大學和公司的電腦。
新聞來源
- Chinese spies breached hundreds of public, private networks, security firm says(AP News)
- Google-backed firm says Chinese spies launched major cyberattack targeting 16 countries(WION)
- Barracuda ESG Zero-Day Vulnerability (CVE-2023-2868) Exploited Globally by Aggressive and Skilled Actor, Suspected Links to China(Mandiant)
延伸閱讀
- 《紐約時報》:中國駭客組織「伏特颱風」入侵關島基礎建設,真正目標疑是台灣
- 中國駭客組織「伏特颱風」被控攻擊美國設施,一篇看懂潛在威脅
- 布林肯因偵察氣球事件延後訪中,美中雙方外交盤算一次看
- 專家分析中俄間諜模式:俄羅斯軍情局「精準打擊」,中國「螞蟻雄兵」人海戰術是更大威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楊士範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