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認為與中國脫鉤將是場災難,這種想法不僅目光短淺,更具有危險的誤導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脫鉤將對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產生短期經濟影響。然而,如果我們未能要求中國共產黨做出改變,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將使其相對於民主陣營更加強大。中國帶來的長期後果和損害,將遠遠超過我們通過與中國大規模脫鉤而可能經歷的暫時困難。
在最近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財政部長珍妮特・葉倫(Janet Yellen)表示,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她的結論是基於短期經濟成本和利益進行分析,忽視了脫鉤首先是一種政治策略這一關鍵因素。她未能指出這一重要方面,忽視了脫鉤可能帶來對美國的潛在長期利益。
她在這個觀點上並不孤單。除了拜登(Joe Biden)政府外,華盛頓大多數所謂的「中國專家」也反對脫鉤。但是這種觀點是錯誤和誤導性的。
她把脫鉤的支持者描繪成他們不希望中國人民繁榮。雖然她在這裡的意圖是佔據道德制高點,但這種斷言完全是錯誤的。事實上,支持脫鉤的人明白,中國人民的福祉並不取決於與中國共產黨保持緊密經濟聯繫。
在1980年代初,即激進的共產主義獨裁者毛澤東去世幾年後,中國共產黨渴望啟動中國破敗的經濟,並尋求美國和其他自由市場經濟的幫助。由美國領導的民主國家熱切地幫助中國發展,希望中國變得富裕和更加自由。40年後,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人民並不自由:他們的整個生活被中國共產黨嚴密控制。
然而,40年的開放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我們在自由世界中的生活方式,促使他們質疑為什麼中國不能採納普世人權和法治。這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巨大的頭痛。
中國共產黨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困境:從政治上講,它希望關閉中國,以防止民主世界對中國人民的影響;從經濟上講,它需要中國開放,以便進入民主國家的高利潤市場。
為了解決這個兩難,中國共產黨有以下幾個選擇:第一,接受尊重人權和法治的普世價值觀,但這意味著放棄中國共產黨的權力壟斷,而中國共產黨發誓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權力壟斷;第二,關閉中國,但中國共產黨承受不起這樣做,因為封閉的獨裁政權將變成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零和鬥爭。
最新發展:
-
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轉換為「去風險」 ,中國罵歸罵但也該覺得慶幸 4月前
-
鞠躬、鋪路、扮白臉,美國財長葉倫訪華透露什麼政治訊號? 4月前
-
美國財長葉倫訪中行成功改善了美中關係嗎?我們還在等中方表態 4月前
-
葉倫見何立峰三鞠躬挨批「像被召喚」,學者:美中不斷對話為APEC「拜習會」鋪路 4月前
-
【專訪】中國商人沈棟:習近平是對鬥爭遊戲非常熟練、但智慧不高的一個人 4月前
-
美國財長葉倫訪中:繼「壞警察」布林肯之後,「好警察」能修補美中關係嗎? 4月前
-
美國財長葉倫抵達北京訪問,中國學界盼經貿領域達成共識,分析:聚焦建立中美新常態 4月前
-
《紐約時報》:葉倫中國行,從貿易到人權的5個關鍵難題 4月前
-
中國商業氣氛降至低點,習近平主導的中國市場「不再需要外國人了」 4月前
-
劉亞洲被習近平整肅,有如秦國成功變法卻被五馬分屍的商鞅 5月前
-
傳中國在古巴建軍事設施,白宮:非秘密也不驚訝,布林肯:已向中國領導人警告 5月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