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來西亞零工經濟正夯?後疫情時代經濟不振與薪資不漲是主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馬來西亞進入後疫情時代後,經濟活動已恢復,但由於薪資成長不如物價漲幅,許多年輕人選擇投入網路平台成為自僱人。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長西華古瑪指出,零工產業人數於疫情後不減反增,逾百萬人從事相關行業。
(中央社)COVID-19疫情後的大馬街頭,經濟逐漸恢復生機,薪水漲幅仍不敵物價飛漲,不少大馬人受疫情衝擊,轉戰網路平台成為自僱人士,雖大量承接短期工作力拚零工經濟,卻成為人力資源就業市場的雙面刃。
清晨6時的吉隆坡街頭,Grab駕駛法拉(Falah)從城中城會展中心(KLCC)載著客人駛往吉隆坡國際機場,他是大馬普遍自僱人士之一,每天都從平台全力接單,是「零工經濟」實踐者。
大馬去年5月1日起要求凡僱用5名或以上員工的雇主落實馬幣1500令吉(約新台幣9973元)的最低薪資制,雇主需要把員工最低薪資提高到1500令吉。
法拉雖有穩定工作,薪水高於最低薪資,仍無法應付吉隆坡的物價漲幅,因此他在後疫情時代讓自己成為自僱人士,以校長兼撞鐘模式嘗試門檻不高的Grab駕駛,讓時間換取空間,透過接單平台接客兼賺錢。
零工經濟現象儼然是大馬的流行代名詞
這種「零工經濟」(Gig economy)現象儼然成為大馬的流行代名詞。人力資源部長西華古瑪(Sivakumar A/L Varatharajunaidu)指出,零工產業人數於疫情後不減反增,逾百萬人從事相關行業,這個產業區塊在疫情前的人數並不多,隨著疫情時代來臨,自僱人士愈來愈多,成為一個趨勢,大馬會提出零工經濟人員指南,對零工經濟人員提供更多保障。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經濟學教授黃錦榮接受中央社專訪說,「零工經濟」並不是「打零工」,而是自僱人士透過大量承接短期工作的經濟模式,也是一種新的平台經濟,網路時代興起成為最佳的催化劑,目前外界普遍看到的Grab駕車或送餐只是其中的一種模式。
他指出,大馬統計局並沒有確切統計零工經濟的人數,比較接近的數據是所謂的「自僱群體」,這個群體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如今也含括從事零工經濟的人。

根據黃錦榮分析,這個群體在大馬比例不少,如以今年4月數據為例,約占總人口的18%,人數約290萬人,相較於2021年末當時的比例約14%左右,比例從原本14%漲到18%,增幅不小,在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裡,從220萬人增加到近300萬人,多了80萬人。
類此大馬「零工經濟」現況顯然與英國當代管理大師韓迪(Charles Handy)就曾以大象與跳蚤為例的觀點相呼應。當職場轉換已成常態,個人(跳蚤)與組織(大象)究竟會維持什麼模式的關係,愈來愈少企業會採用終身僱用制度,上班族會經歷離開組織轉換身分為獨立的工作者。
零工經濟自負成敗
大馬年輕族群覺醒這個世代的到來,特別是在此後疫情時代,拜網絡平台科技的出現讓轉換身分為獨立的工作者變得更有可能;年輕的大馬網頁程式設計工程師劉可怡(Coey Low)對這種趨勢的出現表達勇於嘗試的態度。
她告訴中央社記者:「身邊的確有不少朋友對成為自僱人士的獨立工作者躍躍欲試,如果受僱月薪有馬幣5000元(約新台幣33243元),但獨力接一個網頁設計案也可以有和月薪同樣的收入,只要案源穩定,透過身分轉換就能讓收入倍增,將是『零工經濟』最大受益者,工作時間有彈性,不必拘泥於傳統8小時工作時間,甚至需要加班。」
劉可怡認為,「零工經濟」是為自己「打工」,自負成敗,這和在企業組織工作不同,依附組織能成就自我,職務升遷成為前進動力,會再持續朝下一高峰邁進,但組織仍有可能因經營不善倒閉或裁員,甚至遭「冷凍」不被重用,如果不幸遭遇此情況,連溫飽都成問題,遑論成就動機。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楊顏殷受訪表示,這是大馬年輕世代很普遍的觀點,年輕世代出生就與網路同時成長,與父執輩就業時所處的環境不同,當年沒有網際網路,父執輩在職場上多半從一而終到退休,會為同一家企業奉獻畢生心力。如今的年輕世代對職場觀念已然改變,由「零工經濟」概念所創造出來的就業模式,將影響年輕世代價值觀。
楊顏殷說:「有一些馬來西亞人會覺得做『零工經濟』還不錯,就會把原有工作辭掉,全心的投入。『零工經濟』不只是時間方面比較自由,同時都可以自己全權做主,不必再看老闆的臉色。」

零工經濟新藍海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大馬長期低迷不振的薪資結構,是大馬人甘願投入「零工經濟」嘗試的原因之一。楊顏殷告訴中央社記者,馬來西亞的薪資從1980年代以後的漲幅有限,導致多數馬來西亞人需要賺外快,平台經濟的崛起讓大馬人能透過外送平台增加收入,大馬街頭隨處可見的Grab駕駛或機車送餐員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大馬的「零工經濟」是上班族討論話題,但在出版業工作的上班族David對能否成為「新藍海」仍持保留態度;他認為,「零工經濟」的確有高討論熱度,也是可能的趨勢,但仍牽就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部分工作能透過 「零工經濟」代替,諸如設計、美編、攝影或影像剪輯的文創設計。
另有大馬上班族反向思考指出,目前大馬產業能夠轉換成「零工經濟」模式似仍有侷限之處,自僱人士只能在原本擅長領域中「運行」商業模式,無法了解能被稱為「大象」的組織中看到更多橫向與縱向組織管理經驗。
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黃錦榮說,「零工經濟」與傳統依附在「大象」組織的上班族相較,的確多了彈性與自由,但傳統組織企業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勞資契約保障,這是在討論「零工經濟」趨勢時,要再審思的重要課題,諸如退休金、社會保險金、失業保險金與相關的醫療保險等。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