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電動車市場:鴻海在印度設產線、墨西哥造零件,中國利用價格優勢進軍歐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集團將在印度設立電動車生產據點,集團已經在墨西哥提供電動車零配件給主要客戶。劉揚偉重申,鴻海集團目標要到2025年取得全球電動車至少5%市占率,並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動車製造商之一,集團會緊抓電動車的發展機遇。面對美中緊張關係,劉揚偉指出,全球多元化布局是集團策略之一,而美中潛在衝突,一直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
鴻海攻電動車 劉揚偉:印度設產線、墨西哥製造零件
(中央社)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集團很快將在印度設立電動車製造產線,鴻海已經在墨西哥提供電動車零配件給主要客戶。
劉揚偉日前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專訪,6月17日《BBC》公布部分專訪影音內容,在接受《BBC》記者專訪過程中,劉揚偉也親自駕駛鴻海先前推出的Model C電動車款,載著《BBC》記者一同體驗。
劉揚偉指出,製造電動車和製造蘋果iPhone手機非常不一樣,「製造電動車更複雜」,一台標準型的電動車,內裝的零配件數量達上萬件,一支手機內裝零組件數量僅有600多件,兩者相差近20倍。
當《BBC》記者問及鴻海集團如何在美國特斯拉(Tesla)和中國比亞迪(BYD)等電動車大廠、以及傳統品牌車廠之間脫穎而出,劉揚偉表示,這些車廠銷售自身品牌車款,但鴻海集團不製造自身品牌車款,而採用「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商業模式,上述品牌車廠,未來有可能也是鴻海集團的客戶群。
《BBC》記者追問特斯拉或比亞迪是否已是鴻海集團電動車客戶群,劉揚偉並未正面承認或否認,他僅笑說,「我沒指名哪一家」。
至於在全球哪些地區布局電動車生產線,劉揚偉指出,由於電動車體積大且重量重,若在一地製造再運往其他地區銷售「並不合理」,因此電動車生產在地化是趨勢,鴻海集團目前在美國俄亥俄州和泰國等地設立電動車製造基地。
他透露,很快地,鴻海集團將在印度設立電動車生產據點,集團已經在墨西哥提供電動車零配件給主要客戶。
劉揚偉重申,鴻海集團目標要到2025年取得全球電動車至少5%市占率,並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動車製造商之一,集團會緊抓電動車的發展機遇。
面對美中緊張關係,劉揚偉指出,全球多元化布局是集團策略之一,而美中潛在衝突,一直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
《BBC》記者提到美國強調「降低中國風險」(de-risking from China)對鴻海集團的意涵,劉揚偉指出,鴻海與主要品牌客戶合作電子代工服務,這些客戶已從自身政府接收到「降低風險」的訊息,「這些客戶也會讓鴻海知道」。
劉揚偉說,鴻海集團部分客戶已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例如部分客戶的特定產品產線已經挪移到墨西哥或越南,「但不是所有客戶已經採取相關措施」,要看客戶自身情況,若客戶產品牽涉到國家安全顧慮,就會成為第一階段移轉產能的焦點。
價格取勝,中國電動車廠開始搶占德國及歐洲車市
(中央社)德國雖是汽車製造大國,但德媒報導,中國車廠近來爭相打入德國市場,比亞迪、蔚來、小鵬、榮威等車廠紛紛加強在德國及歐洲市場的耕耘力度,比亞迪更延攬前賓士資深主管負責德國銷售業務。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在中國汽車市場,比亞迪已經取代連續居冠15年的福斯(Volkswagen)位居銷量冠軍。
根據報導,曾在賓士(Mercedes-Benz)任職30年、目前投效比亞迪負責德國銷售業務的鮑里(Lars Pauly)日前表示,比亞迪計劃中期目標取得德國電動車5%至10%的市占率。比亞迪在德國的消費者業務今年初才啟動。
報導指出,鮑里並沒有說明所謂「中期目標」是多久以後。他說,比亞迪致力於提供消費者「可以得到的電動車型」,並且在其他廠商中長期內「不會活躍的價格區間」耕耘。這意味著,比亞迪在德國市場,將鎖定「對價格敏感」(較重視價格)的消費者。
除一般消費者,德國最大租車業Sixt宣布,今後6年內將採購10萬輛比亞迪電動汽車。比亞迪還計劃今(2023)年底前在歐洲新建工廠或收購現有生產線,選址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波蘭和匈牙利等國,以實現2025年在歐洲量產的計劃。
除了比亞迪,其他中國車廠也在積極拓展德國及歐洲市場。其中,上汽集團旗下的榮威,今年1至5月共在德國銷售6766輛,較去(2022)年同期大增1倍多;電動車廠蔚來的匈牙利廠在2022年9月投產,10月起在歐洲銷售;另一家電動車廠小鵬更早前已打入丹麥、瑞典、荷蘭、挪威等對電動車支持力度較大的歐洲國家。
業界人士分析指出,近20個中國汽車品牌很快就會陸續進入歐洲市場,擁有多種價位、級別的電動車型是其優勢。相形之下,包括德國車廠在內的歐洲車廠,通常只提供高檔電動車,且面臨零件或晶片缺乏導致生產不順等瓶頸。
據德國官方統計,今年1至5月,全德國共有近112萬輛新車上牌,比亞迪僅占165輛。而在2022年,蔚來、榮威等中國車廠在德國的市占率為0.9%,同年比亞迪全球汽車總銷量為55萬輛,其中44萬輛是在中國國內銷售。
報導引述德國車界人士指出,中國車廠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具領先地位。但這些新興車廠能否在德國等成熟市場站穩腳跟,仍有疑問。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鴻海攜手國巨成立IC設計子公司,加速車用半導體布局;鴻華先進申請台灣創新板上市
- 鴻海、裕隆兩大集團聯手打造電動車產業鏈:以「不做品牌」為原則,當客戶最強的後盾
- 福斯面臨比亞迪強力競爭,啟動「旗艦品牌計劃」力求2026年削減100億歐元成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楊士範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