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與全球知名車廠Stellantis合資成立SiliconAuto,發展先進車用半導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鴻海與全球知名車廠Stellantis,成立合資公司SiliconAuto,各自持股50%,發展最先進車用半導體的設計與銷售服務。此外,鴻海作為首套台灣團隊全自主研發的ADAS產品,目前已配備於台灣合作夥伴裕隆的汽車品牌之上,例如,納智捷(LUXGEN)的多功能旗艦休旅URX NEO車系。
鴻海(Foxconn)的全球佈局正在形成,先前和全球車用半導體領導廠商英飛凌(Infineon)共同研發車用電子材料;近日再宣布與全球知名車廠Stellantis,成立合資公司SiliconAuto,各自持股50%,發展先進車用半導體的設計,並已將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用於納智捷(LUXGEN)。
鴻海和知名車廠Stellantis成立合資公司SiliconAuto
鴻海與車廠Stellantis今(20)日共同宣佈,雙方成立合資公司SiliconAuto,各自持股50%。SiliconAuto預計自2026年起,將提供一系列先進車用半導體的設計與銷售服務,給予包含Stellantis在內的車用產業客戶。
這個合作,同時呼應鴻海日前和英飛凌,共同研發碳化矽(SiC)技術在電動車大功率應用的導入,例如:牽引逆變器(traction inverters)、車載充電器 (OBC)以及直流轉換器(DC-DC converters)等。
事實上,Stellantis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汽車製造集團,成立於2021年。Stellantis 是由兩個歷史悠久的汽車製造商,法國的PSA集團(Peugeot-Citroën)和意大利的FCA集團(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合併而成。
Stellantis在全球擁有多個品牌,包括雪鐵龍(Citroën)、雪佛蘭(Chevrolet)、菲亞特(Fiat)、克萊斯勒(Chrysler)、道奇(Dodge)、標致(Peugeot)、雪鐵龍(DS Automobiles)、RAM、Jeep、阿爾法羅密歐(Alfa Romeo)、Maserati 等。
這些品牌在不同的市場和汽車產業有巨大的影響力和市場市占率。
本次鴻海將以資通訊產業的專業知識和開發能力,結合Stellantis一起進攻全球汽車產業。SiliconAuto 將為客戶提供專業車用半導體產品,尤以電動車所需的大量電腦控制功能及相關模組產品為主。
SiliconAuto將進行垂直整合
SiliconAuto未來將供應Stellantis、鴻海以及第三方客戶半導體需求,包含STLA Brain-Stellantis 新推出、具備完整OTA(Over-the-air)無線更新功能的電子電氣和軟體架構。
Stellantis技術長Ned Curic表示:「掌握供應穩定的關鍵零組件,將讓Stellantis受惠良多,這對我們推動自家產品快速朝向軟體定義轉型至關重要。」
他進一步說:「我們的目標是為客戶打造出能與日常生活完美結合,即使出廠多年仍維持優異性能的車輛。合資公司將有助於雙方的高效合作關係,建立明確目標導向型的創新成果。」
鴻海產品長蕭才祐表示:「鴻海期待SiliconAuto透過運用兩家母公司的資源與垂直整合能力,為合作夥伴提供服務,進而成為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石。透過此次合作發揮的綜效,將幫助客戶提高競爭力。」
SiliconAuto公司總部將設立於荷蘭,由鴻海與Stellantis雙方共組經營團隊。Stellantis將參與 SiliconAuto 零組件設計工作,提供電動車及各類新能源車未來所需的平台功能。
此次合作是繼鴻海與Stellantis,在2021年12月宣布於車用半導體領域正式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後的一大進展。鴻海與Stellantis亦合資成立MobileDrive,結合消費電子功能主攻智能座艙、人機互動界面與相關服務。
至於鴻海在先進輔助駕駛系統的發展。目前鴻海旗下富智捷(MobileDrive)宣布,ADAS系統已實現量產出貨,作為首套台灣團隊全自主研發的ADAS產品,目前已配備於台灣合作夥伴裕隆的汽車品牌之上,例如,納智捷(LUXGEN)的多功能旗艦休旅URX NEO車系。
延伸閱讀
- 搶佔電動車市場:鴻海在印度設產線、墨西哥造零件,中國利用價格優勢進軍歐洲
- 越南熱浪引發缺電危機,北部工業區輪流限電,蘋果、三星全球供應鏈轉移受衝擊
- 沙烏地拿歐美補助發展「鋰產業鏈」抗衡中國,並攜手鴻海發展國家電動車品牌Ceer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