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灰泥藝術:工匠經年累月傳承的工法,紫尤寺的七頂佛塔是經典之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我在泰國實地考察那伽灰泥雕塑,由一名藝師帶領一群工班現場製作,他告訴我,雕塑的小地方可以用模具造型,但像頭部這類重要部位的製作就必須靠有經驗的藝師,以其多年的功力才能駕馭灰泥,塑造出優美形象。
灰泥藝術(งานศิลปะปูนปั้น)是指用灰泥(類似混凝土)為主媒材所進行的藝術創作,泰國將歸類為雕塑藝術,和其它雕塑(如木雕、石雕、皮雕等)在媒材與技法上有所不同,灰泥經常使用於圖像、浮雕與佛寺建築上,被泰國藝術界視為一種經典藝術。
泰文「ปูน」是石灰的意思,由此衍生出來的許多名詞就是灰泥藝術一系列的技法與媒材。「灰泥」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2),是從石灰岩或貝殼提取出來的天然原料,從石灰到灰泥有幾個過程,首先要將石灰粉加水發酵,形成白石灰;接著要將白石灰、乾淨沙土、纖維及膠水(或白糖、糯米飯等),按比例加水搗碎攪拌成灰泥。加料後的灰泥,其柔韌性、強度與持久性都比白石灰優良,禁得起日曬雨淋,這是泰國工匠經年累月嘗試下所傳承的工法。
灰泥素材製作完成後,工匠須按所製作的項目與需求決定是否要再加入其它材料,如貝葉經經灰和棕櫚油等,貝葉經灰通常用於特殊的宗教作品,而油性灰泥土質細緻,有助於雕塑,使作品的細節清晰、精美雋永,這類油土特別流行於泰北地區。
灰泥藝術是泰國的傳統藝術,據研究,從墮羅鉢底時期(Dvaravati,西元6-11世紀)就有灰泥藝術傳世,其作品以各種形式出現於宗教場所,包含佛像、飛天、神獸、山牆、拱門、佛寺裝飾與佛塔底座等,並依歷代王朝文化形成時代特色。相關的經典作品不可勝數,如素可泰大佛、蘭那佛塔以及阿瑜陀耶王國精緻的佛寺浮雕等等,都是泰國灰泥藝術的瑰寶。

泰國灰泥藝術中,為人讚嘆的作品之一便是清邁市七頂寺(วัดเจ็ดยอด,Wat Ched Yot)的七頂佛塔(เจดีย์เจ็ดยอด,Ched Yot Stupa)飛天雕像。七頂佛塔已被泰國列為重要古蹟,自西元1991年以來,泰國文化部藝術司(Fine Arts Department)就開展該寺灰泥雕塑修復的工作,力求修舊如舊,保持古物原狀。
飛天在東南亞宗教建築的重要性,從吳哥帝國延續到泰國古代的幾個王國,包括蘭納王國在內。古代東南亞所盛行的婆羅門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飛天的角色,飛天的形象常被用來表徵天堂,所以東南亞的寺廟和佛塔,慣於在建築體的牆壁、門楣、門柱或瓦檐飾上雕塑或彩繪飛天,一方面象徵天堂,一方面美化建築。泰國飛天的形象總是耀眼美麗,七頂佛塔因為有飛天凌空祥集,所以其視覺效果比一般佛塔更加強烈,飛天的圖像營造了莊嚴的道場,也讓信眾歡喜,在宗教藝術裡,飛天實在是天界的最佳配角。

清邁七頂寺就是華人熟知的紫尤寺,又稱為菩提寺(Wat Maha Photharam,註1),據載建於帕昭蒂洛拉國王(或譯為提洛克羅闍國王,พระเจ้าติโลกราช, King Tilokarat,1442-1487)任內,帕昭蒂洛拉王信仰佛教,其任內重要政績之一就是弘揚佛教,除了禮遇錫蘭(今斯里蘭卡)僧團、提倡佛經研習外,還興建與修復許多古寺廟,如清邁市兩座重要古佛寺:柴迪隆寺(วัดเจดีย์หลวง,Wat Chedi Luang)與七頂寺都是在他任內完成的。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