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結婚欠缺相互磨合期,牢記這五點讓你的婚姻生活更有保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下面所談的,是基於想結婚的人,但跳過正常戀愛的步驟要注意的事項,通常我稱為「相親之愛」。之所以用跳過「正常戀愛」的說法,是因為相親之愛並不是沒有戀愛,當事兩人通常需要「看對眼」後開始交往,省略彼此之間曖昧不明的猜測,經由相親產生一小段的戀情,然後結婚。
文:李維庭(穗波心理師,資深執業臨床心理師)
如果你去網路逛逛單身或交友的版,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貼文都是目的性很強的貼文,內容大部分在推銷自己或徵伴侶徵婚,最後還會附上美美或帥帥的個人生活照。我認為從這些貼文可以去想一件事,如果我們跳過一般愛情的發展,直接和對方步入婚姻,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
我們知道,愛情的過程是把情人變成家人的過程,如果我們不經愛情而和對方步入婚姻,代表我們要跳過在戀愛過程的步驟,忽略彼此逐漸熟悉了解的歴程,直接決定兩人想要結婚時能互相托付終身的結果。這會讓關係中的兩人,比較注重對方的「條件」,像是挑選一個合適的商品,不管合不合用,而是先買再說。因此「條件」躍居為重要地位,外表、經濟及背後親屬人際網絡等變成考量重點,是不是愛對方這個人、相互注視與心靈契合變得不那麼重要。
或許有人會說:「我何嘗不想轟轟烈烈談一段戀愛,只是周邊都沒合適的人及受制於現實條件。」、「我離過婚,年紀也老大不小了,只想找一個人陪我一起吃拉麵,不想孤獨一生。」或「我只是看大家都有伴侶,我只想試試在一起的經驗是什麼感覺,沒有要認真。」
所以下面所談的,是基於想結婚的人,但跳過正常戀愛的步驟要注意的事項,通常我稱為「相親之愛」。之所以用跳過「正常戀愛」的說法,是因為相親之愛並不是沒有戀愛,當事兩人通常需要「看對眼」後開始交往,省略彼此之間曖昧不明的猜測,經由相親產生一小段的戀情,然後結婚。
其實這個歴程並沒有不好,但它欠缺比較長的相互觀察期及之間相互磨合期,需要更有效率的瞭解對方。我建議下列五個事項:
1、當相親之後,就告訴自己是面對一個完整且和自己同樣對等權利的人
很多人不斷地相親,我還遇過相親一百多次的人,當他在面對相親對象時,忍不住去比較對方的「條件」,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有更好的對象」?這種心態很有風險,因為永遠有更好條件的人,而且我們內在已經預設對方是商品了,才有上述的疑問。
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人,而人各有不同,而他又是你婚姻「候選人」,你通常會注視他,體貼他的需要,不會想要改變他,然後看他是否和你同頻率。
2、在一起出遊時,觀察對方知覺所注意到的事項是否和自己相似,或異同差距如何
根據史坦伯格教授的「愛情故事說」,他認為一對伴侶是否相處長久,在於他們分開時,各自回想和對方在一起的愛情故事是否類似?角色間是否互補?這讓我們回推兩人在一起的時間中,兩人會注意的點是否類似契合?比如當一起看到小狗車禍時,兩人的反應異同如何?是同時覺得小狗可憐?還是只有你覺小狗可憐?對方覺沒什麼大不了的。
3、講到注意點是否相同,擴大一點來說,就是溝通兩人的三觀是否相同?
在有限的交流時間,想辧法去瞭解對方的三觀,雖然說人會隨時間改變,而且自述三觀時可以說得表面漂亮,但從嘴巴表達出來了,總是一種主張,甚至承諾。
三觀是相對穩定,自己可以去衡量對方是否三觀和自己異同,然後選擇相似度高的。根據國外研究提出的「刺激-價值-角色論」(stimulus-value-role theory,簡稱SVR), 它認為親密關係的進行主要包含三個因子,即是個人呈顯於外的刺激(S) (多是外貌),價值觀(V)及扮演的角色(R)。
「角色期」大致發生在第八次的接觸以後,所以相親後到能結婚,根據此理論至少要約會八次以上,此時角色的重要性開始躍居是否決定兩人持續在一起的第一要位,而承諾兩人在一起是發生在基於角色能互補相合的成功表現,是兩人朝向婚姻或是長期的相合關係的基石。
4、金錢觀、孩子教養方式及生活習慣
根據鄧惠文醫師一文中陳述的觀察,她認為夫妻吵架事件的前三名是金錢觀、孩子教養方式及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在婚前有機會就去瞭解或溝通共識出未來可能家庭的金錢使用觀念。比如說共同使用的金錢及各自能持有錢財的比例?誰主導管理?用在家用及個人使用的優先順序等。瞭解或共識將來若有孩子,要如何教養?帶孩子的時間分配及任務如何?
至於第三件容易爭吵的事項:生活習慣不同,就要待時間長久才會浮現出來,好比淹沒在海水的古代建築遺跡,海水褪去之後,建築遺跡才會浮現出來。不過個人生活習慣在兩人相處的時間之中,必然會達到妥協共識,否則就形成大xx主義的情形。所以重點並不是去看兩人習慣是否相同,而是儘早建立兩人之間的協商共識溝通平台。
5、對未來的家庭想像之異同?
這點,我在婚姻冒險一文中曾提及,最明顯反差的是仲介外配(這裡指的是男性經仲介和外國人結婚;也是一種相親),我處理過案主常常見到,男性在想像在婚後家庭中是男主外女主內,老婆可以孝順奉養雙親,他負責拼命工作賺錢,老婆主要在穩住「大後方」;但女性可能在想,婚後她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台灣工作,她也可以向先生要求金錢支援,把錢寄回給原生家庭,以盡孝道,興旺原家。
婚後兩人家庭想像是如此不同,難怪婚後在新的再生家庭中,衝突不斷。所以溝通家庭想像,這些重要問題比如是否在外居住?是雙薪小家庭嗎?要生孩子嗎?如果是二婚,彼此均有孩子,做為繼爸繼媽,合適共識地對待孩子是如何狀況?婚後,個人性勢必限縮,彼此能接受個人性的空間如何?家庭想像會直接衝擊到婚後生活,不可不慎。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