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集團短暫兵變是巨變的前奏,俄軍對普亭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亭靠著操控俄羅斯國內輿論,爭取民眾支持,是俄烏戰爭能繼續打下去的關鍵因素。普里戈任的兵變與發言,是否會動搖俄羅斯民眾的看法與信心,將左右接下來的情勢發展。若以史為鑒,俄羅斯此次的兵變危機,有可能是烏軍突破的天賜良機。
文:王臻明(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在俄烏戰爭陷入膠著之際,俄羅斯的精銳部隊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卻驚傳兵變。這支傭兵部隊在撤出烏克蘭戰場整補時,竟回過頭來占領南方軍區總部所在地的頓河畔羅斯托夫市(Rostov-on-Don),並沿途北上,打算直接攻入莫斯科。
瓦格納集團的領導人葉夫根尼.普里戈任(Yevgeniy Prigozhin)指控俄軍先攻擊瓦格納集團的基地,造成嚴重死傷,才被迫發動兵諫。不只讓俄軍高層與瓦格納集團的往日宿怨浮上檯面,也使俄羅斯陷入國家危機,瓦格納集團的先鋒部隊,還一度逼近莫斯科南方的外圍城鎮,差點爆發內戰。
與普里戈任有多年私交的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介入斡旋,保證普里戈任的人身安全。俄羅斯政府也承諾取消對普里戈任的所有刑事指控,不追究參與兵變的瓦格納集團士兵責任,並同意讓普里戈任前往白羅斯,而未參與兵變的傭兵則能加入俄軍。以換取普里戈任宣布撤兵,停止在俄羅斯境內的所有軍事行動,暫時解除了莫斯科的危機。
這場只有短短一日的兵變雖然很快落幕,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僥倖保住政權,但對俄羅斯的國內情勢與俄烏戰爭的走向,已產生極為長遠的影響。
瓦格納集團如入無人之境
首先最令人訝異的一點,是俄軍對普亭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
瓦格納集團發動兵變,佔領南方軍區總部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沿途北上的過程中,俄軍的反擊也十分薄弱,只有少數幾架直升機仍服從命令,前往阻止瓦格納集團的車隊前進,還被擊落。這說明俄軍基層極度厭戰,不願意與瓦格納集團爆發衝突,戰力堪慮。特別是普亭執政後,整合內衛部隊與警方特種部隊,成立俄羅斯近衛軍(National Guard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負責國內安全,是俄軍精銳,此次卻幾乎沒有發揮任何功用。
俄羅斯近衛軍沒能阻止瓦格納集團進軍莫斯科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大批部隊早已被抽調到烏克蘭戰場。這場持續了一年多的戰爭,讓俄軍損失慘重,因為前線人力非常吃緊,讓俄羅斯不得不投入戰略預備隊,也導致俄羅斯的內部防務空虛。俄羅斯國防部之前宣布未來幾年要組建更多的部隊,就說明情況可能不太樂觀,但在瓦格納集團的車隊不斷逼近首都時,普亭竟然只能派出警察單位設置路障,完全曝露了此時俄羅斯外強中乾的嚴重問題。
瓦格納集團雖然已宣布撤軍,但難保俄軍之中不會有別的將領,趁機起事。
普亭是否抽掉在烏克蘭的部隊回防,左右為難
所以這場不成功的兵變,一定會讓普亭抽調在烏克蘭戰場上的部隊回防,以鞏固莫斯科的安全。只是目前烏克蘭正在發動大規模反攻,俄羅斯若從前線撤回部隊,很可能會讓防線出現漏洞,重演去年在烏東的大潰敗。
當時俄軍抽調在哈爾科夫州(Kharkiv)戰線上的部隊,到烏南的赫爾松(Kherson)支援,結果烏軍趁機進攻,導致俄軍措手不及,丟掉包括戰略要地伊久姆(Izium)與庫皮揚斯克(Kupiansk)在內的大片占領區。如果此事重演,對俄軍來說,將是非常致命的打擊,甚至可能導致全線潰敗。
畢竟瓦格納集團是俄軍戰力最強的精銳部隊,在巴赫姆特(Bakhmut)與烏軍血戰數個月,才成功占領整座城市。未來瓦格納集團如果解散,原本的傭兵被打散並編入俄軍之中,恐怕很難再有過去的戰力。
而且經歷過這次兵變,在前線的俄軍士氣肯定更為低落,俄羅斯國防部高層也勢必要進行全面改組,甚至,普亭有可能會整肅在這場兵變中,態度游移曖昧,沒有在第一時間支持自己的軍方將領。這將造成俄軍指揮系統的紊亂,讓原本就效率不彰的俄軍指揮系統變的更糟糕,對俄軍來說絕對是很大的傷害。
普亭不信任俄軍,但倚賴傭兵更危險
普亭一方面不完全信任俄軍,又失去了瓦格納集團的傭兵,勢必會更為依賴外援部隊。如這次被派往頓河畔羅斯托夫市,準備與瓦格納集團交戰的,竟然不是俄軍,而是車臣部隊。
車臣總統拉姆贊.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是普亭的重要政治盟友,一直支持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也派兵助戰。普亭常派遣瓦格納集團與車臣部隊,處理最為艱難的戰事,但過度仰賴這些外援,卻也釀成了此次兵變,再次證明使用傭兵部隊的危險性。接下來那些曾參與兵變的瓦格納集團傭兵要如何處理,也是棘手難題。
就以世界上最知名的法國外籍兵團為例,這支傭兵部隊也曾發動兵變。最為精銳的第一外籍傘兵團,因不滿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對阿爾及利亞獨立問題的立場,密謀發動兵變,想要刺殺戴高樂,最後失敗,第一外籍傘兵團也因此被解散。
傭兵往往只忠於部隊,而不是國家,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使用傭兵的原因,就是需要可消耗的人力,所以多數被派往最危險的戰地,常導致傭兵心懷怨恨。瓦格納集團的傭兵在敘利亞與巴赫姆特,都曾為俄軍執行骯髒的秘密任務或擔任攻擊先鋒,承受極大的傷亡,讓雙方的恩怨難解。
特別是普里戈任在發動兵變前,還透過媒體指控俄羅斯發動俄烏戰爭的理由全是謊言,痛批俄羅斯國防部高層蒙蔽了普亭與全國民眾。
普里戈任強調在戰爭爆發之前,烏克蘭根本沒有在集結部隊,準備攻擊俄羅斯,國家並沒有受到入侵的威脅。同時還指出俄軍在戰場上的死傷,遠遠超過俄羅斯國防部所承認的數字。普里戈任更點名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依古(Sergei Shoigu)與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要為這場災難負責,而這些批評都在第一時間透過較敢言的媒體,傳播給了俄羅斯民眾。

普亭神話是否破滅值得觀察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