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1%的高教經費翻轉公私校比例,結構性改善大學階級與性別系統性歧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投入GDP1%的高教經費來翻轉公私校比例為七比三,或至少各佔50%,我們才有可能結構性的改善整體高教發展落後於OECD國家,以及國內大學生階級與性別系統性歧視的窘境。
文:周平(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在諸神戰爭的喧囂中,我們不妨對所有可能的政治聯結存而不論,聚焦討論有關教育部規劃明年2月起每年花150億元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平均每人每學期可獲得25000元的政策。儘管決策過程欠缺深思熟慮的審議過程,但仍算是在正確的方向上跨出了一大步。若能搭配相應措施,則更能彰顯高教公共化的實質正義。反之,則可能為德不卒、功虧一簣。
既是階級線,也是性別區分線
從歷史面向來看二戰後的台灣政經條件,長期處於後進國著重發展主義的追趕狀態,對高教資源的投注明顯地向公立大學傾斜。同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以各種優惠措施鼓勵私人興學,作為高教的補充。
然而,重公立、輕私立的資源分配不均現象,也衍生出一條以階級為分割線的逆向分配結果。換言之,長期以來,學費便宜、資源相對充裕的公立大學就學生大多來自中上階級。而學費較貴又資源匱乏的私立大學學生多半來自相對貧窮的工農家庭。
此外,高教工會的調查發現,除了階級分化之外,公私立大學也產生了以性別為軸線的二元對立,也就是,男性有較多的機會就讀公立大學,女性則多被排擠到私立大學。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費的政策,有助提高學生選讀私校意願、減少學貸壓力或半工半讀的需求。宏觀來看,此舉能夠大幅度修正台灣高教分配不正義所衍生的階級和性別不平等現象,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台灣高教分配不正義的問題,積弊已深,並且同時衍生出肯認(recognition)的不正義。若不能雙管齊下,同時對治分配和肯認不正義問題,則補助私校學生一半學費的單點突破政策,仍難以結構性的徹底翻轉不義的高教現狀。

因公私立大學區分造成的結構不公必須遏止
長期的分配不正義所造成的不僅是公私立為界的階級和性別分割線,更衍生出身分地位差異的歧視。它構成了社會主流心態中的系統性偏見,亦即,就讀公私立大學不僅僅是資源多寡的問題,同時也衍生出尊嚴、榮耀,甚至資質優劣的刻板印象。這一條分割線若不能消除,深植人心並影響人生機會結構(如就業、婚姻、社交、健康等)的選擇偏見(selection bias)仍將根深柢固難以彌平。
依據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研究發現,政府每年投入高等教育的經費僅佔國內總GDP的0.39%,約為724億4500餘萬台幣。相較於OECD會員國平均的1%,台灣是敬陪末座的。更糟的是,在有限的資源中,私校無論是校方、教師和學生每年所獲經費更少得可憐。學校營運仰賴學雜費等私部門支出,導致私校必須朝商品化、私有化方向發展,衍生許多高教亂象。
OECD會員國的公校生平均每年可獲政府9311(美元)補助,私校生也可獲得3166(美元);台灣學生卻只能獲得公校3332(美元)和私校1163美元,國內外的交叉比對,顯見台灣高教資源分配不均現象是極端嚴重的,而其中私校處境更是雪上加霜。若照OECD會員國平均的標準來看,台灣公部門投入高教經費若要達到GDP的1%,至少應投入1837億5022萬。
更何況,蔡英文總統2012年第一次競選總統時曾發布 「十年政綱」。其中 「教育政綱」對於高教改革方向主張:「擴大高等教育公共化程度。逐步調整公立及私立院校的學生比例,長期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目前公私立學生比例約為三比七,顯然這個承諾目前是跳票了。

投入1%的高教經費來翻轉公私校比例
投入1%的高教經費來翻轉公私校比例為七比三,或至少各佔50%,我們才有可能結構性的改善整體高教發展落後於OECD國家,以及國內大學生階級與性別系統性歧視的窘境。
對此,政府或許可以循台科大與華夏科大公私併的模式,協助各縣市所在地公立大學選擇地緣上和學科整合上適合的私立大學予以整併,及早實現公私校數和學生數比例翻轉的目標。大學生學費齊一化,讓學生選校系時有更大的自由度依自己的性向做出選擇,不因階級或性別弱勢而委屈求全。如此,分配和肯認正義的改良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除了學生學費的無差別公共化外,公私立大學教師薪資待遇和退休福利平等化,也是改善高教不正義的另一重要環節。如此方能讓優秀人才不再以薪資和退休福利差距作為選校偏好的唯一考量,從而改善目前私校師資勞動條件惡劣、校園民主不彰、學術自由蕩然無存的現況。師資條件的改善也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受教品質。
高教公共化除了是合理的資源投入,改善公私校校方、教師和學生的三方面的資源分配差距和系統性歧視問題外,我們也有必要加強公共課責的強度。這跟過去勞民傷財、弊病叢生的高教評鑑完全不同。公共課責的方向恰恰應該是對治形式主義、造假做偽的指標化評鑑,實質地監理私立大學董事會是否符合公益性、財務預算是否透明、校務會議是否符合民主、校園是否落實多元文化以避免在階級、性別、性取向和族群等方面的歧視等。
最後,在落實整體高教公共性的條件下,對於維持私立大學法人資格的學校,政府應該放寬私立大學合法開闢財源的優惠措施。例如,鼓勵社會各界捐資私校能享有百分之百的免稅優惠。任何大學都不應該僅靠學雜費收入作為辦學的主要或唯一財源,因為這會衍生出無數不正辦學的弊端。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