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對中政策從「脫鉤」轉換為「去風險」 ,中國罵歸罵但也該覺得慶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脫鉤」到「去風險」,雖然中國反應很大,但其實一定程度上中國也該慶幸,在中國威脅成為西方社會難得的共識之時,用「去風險」作為一種務實的態度,雖然還在強調中國是個「風險」,但也承認了與中國脫鉤脫不起,在這個語境下,中國就和西方有博弈的空間。實際上,中國也在「去風險」。
過去三個月,「去風險」(De-risking)無疑是社交媒體的一大熱詞,風頭蓋過之前川普治下美國對中國政策中的「脫鉤」之說。
據信,「去風險」這一概念由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份第一次提出,到5月份G7峰會上寫入公報,再到六、七月份的外交出訪中被反覆提及,「去風險」成為主導西方對中國關係的最新共識。
從「脫鉤」到「去風險」,這是否代表歐美對中國的戰略轉向?還是戰略細化?更重要的是,「去風險」背後到底有哪些考量,中國又為何反對?BBC中文梳理、採訪,進行深入剖析。
「去風險」共識
在3月底的一次演講中,馮德萊恩為自己即將展開的中國之行定下基調。
一方面,她強調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利益,因此歐洲當時沒有響應川普提出的與中國「脫鉤」的倡議。話鋒一轉,她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將專注於「去風險」。
換言之,「去風險」就是相對於「脫鉤」一詞而言的。
「脫鉤」則是川普的演講中的常用詞。比如在2020年8月的一次採訪中,川普表示,中美經濟有可能脫鉤。他表示,「我們沒必要」和中國做生意。後來他又談及脫鉤說:「就是說,如果我確定他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對待我們,我肯定會那樣做。」
過去三個月, 從拜登到馬克宏,歐美領導人快速接受了「去風險」這個新詞。
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一次政策講話中用了這個詞,「我們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有彈性、有實效的供應鏈,確保我們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
然後,在5月份的日本的G7峰會上,「去風險」被七國集團整體接納,正式寫入公報之中。
7月6日到9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中。行前在一次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她還在繼續闡釋這個詞,她表示,儘管需要提出中國那些侵犯人權的報告,但與中國脫鉤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美國人購買在中國可以更廉價地生產的商品從而「大大獲益」,而中國也同樣從美國出口產品中獲益,而這也有利於美國經濟,「這就是為什麼停止跟中國進行貿易將是災難性的。去風險?很好。脫鉤?絕對不行。」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這個詞爆火,我都可以想象,要麼是大家苦思冥想,然後一個總統跟另一個總理打電話說,大家協調好,最近幾個月多提提這個詞。要麼就是馮德萊恩一說『去風險』,其他領導人一拍桌子說,這個詞好,我們也用。」一位長期在內地和香港商學院授課的學者向BBC中文表示。他說, 這個詞最主要的作用是跟川普的無底線外交劃清界限,顯得理性、負責任,又不得罪已經仇視中國的選民。
歐州版和美國版「去風險」
細究下,歐美對待「去風險」的出發點不一樣。
德國媒體《商報》解釋,俄烏戰爭讓歐洲警醒,經濟上依賴對手,將會使歐洲陷入受人脅迫的境地,所以要「去風險」。與「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則稱,去風險聚焦在高技術,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以阻止中國超越西方。美國事實上已經在做了,在晶片等領域築起「小院高牆」。而且似乎效果顯著——根據全球行業協會SEMI的最新數據,在美國的貿易制裁下,中國晶片設備銷售額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23%,而全球晶片設備銷售額卻增長9%。
換句話說,歐洲出於自身抗風險的能力,加強自己的產業鏈安全,從而轉移部分產業鏈,達到對中「去風險」的目的。美國則在戰略競爭的高度,通過關鍵領域的嚴格限制,以去除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超過乃至威脅自身的風險。

Photo Credit: Reuters / BBC News
疫情爆發後,各個國家發現在藥物、醫療用品上不能過於依賴單一市場,否則在極端情況下,會危及自身安全。因此提出供應鏈多元化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依靠離岸外包(off-shoring)降低成本,把訂單轉移到中國等地,而近岸外包可以以降低供應鏈的脆弱程度。
在疫情前後,歐美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也急劇惡化,在新疆、香港、台灣、俄烏等問題上分歧加劇。美國又推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號召供應鏈轉移到「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
上述學者稱,「去風險」就是兩個趨勢合流之後的產物,它有足夠的模糊性,因為歐美日在面對中國時可以定義自己的「風險」。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院長劉寧榮撰文稱,對歐美日等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所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但可以成為他們在後疫情時代對中政策的最大公約數。歐盟的主流看法是強調「去風險」不同於「脫鉤」,不是孤立中國,而是要增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對美國而言,與「脫鉤」相比,這個詞較為中性,比較容易讓世人接受,但美國並不會因此改變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的戰略,也不會放棄圍堵和孤立中國的既定方針。
中國的「去風險」
西方輿論普遍認為,從「脫鉤」轉向「去風險」,這是歐美日在「鬆口」,試圖淡化與中國緊張關係和陣營劃分。
但中國在官方層面則回應沒那麼積極。
不久前,總理李強訪問德國,他對商界喊話稱,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