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燒烤熱潮 vs. 青島無人大樓,仰賴房地產促進經濟增長的中國必須重新考慮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旁邊一對做街道清潔工的夫婦正停下來吃午飯。他們指著身後的大樓說,那裡沒有人住。路的對面是一小片混凝土樓盤,外牆沒有粉刷,沒有窗戶,窗框因為長時間曝露在外而顯得破舊。我們放了一架無人機,從空中俯瞰的景象比在地面看到的還糟糕。周圍都可以看到完全停工的新地基,已經完工的大樓也幾乎沒什麼生氣。

Photo Credit: Joyce Liu / BBC News
山東省小城淄博正在經歷著一股戶外燒烤的熱潮。
來自全中國各地的人都來這裡品嚐著名的羊肉串,這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成為一個傳奇。
這是一種很吵鬧的體驗,而且肯定不適合膽小的人。
街道上擠滿了人,你坐在小塑膠椅上,喝啤酒,用當地的葱花大餅捲起肉塊,而四面八方都是卡拉OK的歌聲。
乍看這些人群似乎顯示著經濟在疫情緊急狀態過後正在強勢反彈——但是據經濟學家說,實情並非如此。
他們說,這更多是在表明,人們在家庭收入面臨巨大壓力之下,找了一種便宜又好吃的選擇。

Photo Credit: Joyce Liu / BBC News
一個光著胳臂的男人告訴我們,這是他和家人在炎炎夏夜的理想去處,並且這種玩法的性價比符合當下現實。
「這個地方非常適合老百姓,」他說,「最近賺錢很難,但花錢還是很容易。在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後,經濟只是在慢慢恢復。」
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受經濟低迷的衝擊尤其嚴重,青年失業率一直徘徊在20%或以上。
一些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安。
「是的,我很擔心,」一個即將畢業的女生說,「競爭很激烈,找工作很難。我所有的同學都有同樣的壓力。」
對於那些有工作的人來說,經濟保障是他們不願意多花錢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們擔心有可能會一不小心掉入失業大軍行列,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全家的最大投資已經不像他們原先想象的那樣有價值。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正承受著巨大壓力。
為了親身了解這一點,我們開車從淄博向東幾個小時,來到一個大得多的城市青島的郊外。
在這裡,急速爆發的房地產並沒有與買家或租戶的真實需求相匹配,結果就成了大量建成的大樓卻很少有人住在裡面。
一名女子在她住的小區外面一個移動攤位上賣冷麵,她的鄰居很少。
幾年前,她丈夫搬到青島之後在這裡買了一套公寓,因為聽說這裡的學校好,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起點。
我問她,是否擔心她的房子貶值。
「當然擔心,」她說,「但是我又能怎樣呢?」
旁邊一對做街道清潔工的夫婦正停下來吃午飯。他們指著身後的大樓說,那裡沒有人住。
路的對面是一小片混凝土地基,外牆沒有粉刷,沒有窗戶,窗框因為長時間曝露在外而顯得破舊。

Photo Credit: Joyce Liu / BBC News
「那邊的建築工程去年有一天突然就停工了。」那個男人說。
根據他妻子的說法,整片街區相當冷清。「這裡什麼都沒有,加油站也沒有,你加油還得走很遠。在這裡生活很不方便。」她說。
這個地方曾經有希望會發達起來。當時這座城市主辦過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對這個地方的投資和經商給予過親自認可,這裡還有可能成為國際博覽會等活動的舉辦地。
本來以為,會有工廠、初創企業或者其他公司僱用在這裡購房的人,但事實卻是,這些企業並不多。
據當地一名房地產經紀說,該地區的物業銷售量在近年已減半。
「價格下降是因為市場飽和,」她說,「建了太多房子,很難賣出去。」
我們放了一架無人機,從空中俯瞰的景象比在地面看到的還糟糕。
周圍都可以看到完全停工的新地基,已經完工的大樓也幾乎沒什麼生氣。

Photo Credit: Joyce Liu / BBC News
而且,供求問題也並非是這一地區,甚至是這一城市所獨有。在中國的一個個省份中,都很容易找得到房地產泡沫帶來危險的證據。
在這個國家,房地產投機泛濫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其他投資選擇,然而房地產的繁榮卻又使得許多大城市的房價超出了一般家庭的能力所及。政府對此的應對措施,是限制個人購買房子的數量。
這是一次進行平等改革的真心嘗試,但是現在正存在壓力想去逆轉這一方向。在青島,此類措施已經被放寬,以圖給停滯的房地產市場帶來刺激。
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挑戰,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令經濟增長和商業信心擺脫這種這房地產銷售的重度依賴。
像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的哈里.穆菲.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這樣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正面臨著重大的問題。
他在澳洲向BBC表示:「中國的經濟迫切需要實現再平衡。在過去2、30年裡,中國經濟通過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市場大幅增長等方面獲得巨大增長,然而在未來,這種增長方式並不可持續。」
「看看全世界,發達經濟體需要家庭作為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而這是目前的中國所不具備的。」
從降低利率到現金津貼,中國政府正在考慮用各種方式來促進個人和企業增加消費。
但是,問題在於情緒。
在有更多工作崗位的時候,人們就會更有安全感。企業需要投資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在消費者如此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企業又不願意這樣做。
正如哈里.穆菲.克魯斯所說:「這有點像雞和蛋的問題。沒有企業支出,就不會有經濟的回升。他們在看到回升之前又不會支出。於是就成了一個僵局,阻礙著經濟關鍵部分的發展。」
然後,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波及全球貿易。

Photo Credit: Joyce Liu / BBC News
中國是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漣漪,會引發波瀾。
這裡的製造業產量減少——由於國際需求疲軟——導致了出口下降、全球範圍內中國製造商品的供應減少,然後亞洲大工廠的商業活動也會減少。之後,中國由此而減緩的消費,又意味對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口會減少。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頭痛的是它或許不得不做選擇,要麼尋求短期刺激措施,這將推遲它最終需要面對的再平衡,要麼承受更多的即時痛苦,從而更快地開始長期的解決方案。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