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見何立峰三鞠躬挨批「像被召喚」,學者:美中不斷對話為APEC「拜習會」鋪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紐約大學退休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對此表示,「鞠躬並非被普遍接受的禮節之一」;布希政府白宮高階官員布雷克曼(Bradley Blakeman)則直言,美國官員「永遠、永遠、永遠」不會鞠躬,這種表現如同葉倫「被召喚」到何立峰的辦公室,「中國人最喜歡搞這一套」;一名前國務院官員則認為,「這不可能是標準流程」。
中媒:何立峰取代劉鶴成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
(中央社)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期間,接見她的中國領導層也成為焦點。有中國官方背景的「政知見」指出,與葉倫會面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已取代劉鶴成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
葉倫(Janet Yellen)於6日至9日訪問中國,這是她擔任美財長後首次訪問中國,也是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之後,在不到3週內第二位訪中的美國內閣高官。
北京青年報微信公眾號「政知見」9日指出,何立峰8日會見訪問中國的葉倫,是何立峰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後,首次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的身份亮相。
參加此次會面的,還有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國家外匯局局長潘功勝等。
「政知見」指出,何立峰與葉倫會面時,表達了對美方對中國實施制裁限制措施的關切,並表示中方認為泛化國家安全不利於正常經貿往來。
葉倫則明確表示,美方不尋求「脫鉤斷鏈」,無意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
「政知見」指出,今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的身份,在瑞士蘇黎世與葉倫舉行了會談。
這顯示何立峰已取代劉鶴成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
劉鶴有中國「經濟沙皇」之稱,自2018年以來一直擔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直至今年3月何立峰接替後才卸任。
劉鶴被視為早期中國經濟改革背後的「大腦」,制定多項經濟政策、處理工廠產能過剩、金融風險改革等問題。
《路透社》的報導曾形容,「這位畢業於哈佛的經濟學家也是習近平與華盛頓之間,貿易談判的關鍵人物,主要是借重他的國際經驗和流利的英語。」
今年6月香港《南華早報》導,雖然劉鶴已經卸任,但仍然參加涉及經濟範疇的內部會議,而且很有影響力。北京中央領導層希望聽取劉鶴對中國國內經濟政策的看法,以及如何處理與美國的經貿事宜。
今次葉倫訪問中國,也有與劉鶴會面,就全球、美國和中國經濟議題進行非正式會談。
何立峰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長期在福建工作,剛好也是習近平在福建時,兩人關係拉近。
2014年何立峰進到北京任職於有「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2017年升任發改委主任,並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晉升副國級。
葉倫見何立峰三鞠躬挨批「像被召喚」,部分言談遭指落入中方話術
(中央社)美國財長葉倫訪問中國,被認為是美中關係趨向緩和的象徵之一,但葉倫訪中期間說出的「世界夠大足以讓美中繁榮發展」,被認為落入中方的話術;而她在會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時突兀地三鞠躬,也引起爭議。
此外,葉倫訪中期間還私下宴請了數名中國女性經濟界人士,讓一些持愛國立場的中國民眾,對這些出席宴會的學者出言辱罵。
葉倫於6至9日訪問中國,共在北京停留達3晚。據駐北京外媒觀察,與以往美國部長級官員的訪中行程相較,葉倫這次訪問,屬於近年來少見的較長行程。
根據媒體報導,她先後出席了4場公開會見,分別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財政部長劉昆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兼副行長潘功勝等4名中方要員會晤或會談。與其他訪中的美國官員相較,行程安排相對寬裕。
由於以往對中言論相對溫和,葉倫被視為目前美國政府閣員中,居於少數的對中「鴿派」。而在訪中期間,不論會談還是記者會,葉倫的談話也大致符合這一預期。
Treasury Secretary Janet Yellen urged more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mprov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and challenged China to work with the US on climate change https://t.co/MeMkijRYgC pic.twitter.com/yvZshtf3Jd
— Reuters (@Reuters) July 8, 2023
不過,葉倫8日晚間在美國駐中大使館為她舉行的記者會上,說出的「我們相信,世界足夠大,足以讓我們兩國(美中)繁榮發展」一語,被認為落入了中方對美中關係定義的話術,也因此被中國媒體廣為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2月擔任國家副主席訪美前,率先提出「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一說;在他掌權後,此語即成為他向歷任美國總統表達的中美關係標準話語,並被中國外交系統廣為採用,成為標準調門。
此外,葉倫會見何立峰時,出人意料地向何立峰三鞠躬,則是她此行最引起爭議之處。從畫面中,葉倫此舉不但讓何立峰後退讓她鞠躬,她的助理還連忙上前攙扶,事後並受到部分美國輿論質疑及議論。
據《路透社》等美媒報導,紐約大學退休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對此表示,「鞠躬並非被普遍接受的禮節之一」;布希政府白宮高階官員布雷克曼(Bradley Blakeman)則直言,美國官員「永遠、永遠、永遠」不會鞠躬,這種表現如同葉倫「被召喚」到何立峰的辦公室,「中國人最喜歡搞這一套」;一名前國務院官員則認為,「這不可能是標準流程」。
除了上述4場公開會見,葉倫8日還在北京私下宴請數名中國年輕女性經濟界人士,包括經濟學人集團中國區總裁劉倩,科幻小說《北京折疊》作者、擁有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郝景芳等人,同桌者含葉倫在內共有10人。
然而,一些中國民眾卻對葉倫這場宴會大肆批評,其中包括「但凡去的,肯定默認是親美派」、「美國官方認證的反賊」、「現形了吧?潛伏得可深著呢」、「帶路黨不分男女呀」等具侮辱性的字眼。
《華爾街日報》:葉倫訪中穩定關係,仍難擋局部脫鉤
(中央社)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過去4天訪問中國,傳達華府無意推動全面經濟脫鉤。但《華爾街日報》分析,兩國經濟局部脫鉤勢不可擋,中國經濟意外疲弱可能使華府鷹派人士氣燄高張。
這篇專欄文章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困境」描述美中面臨的風險:一國以增加軍費等作為強化自身安全,有時反而損害長期安全,因為競爭對手認定這個國家正在備戰,因而採取反制措施。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