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談台製「獵風者」衛星將升空,NASA研究中心主任杜龍蓀:創新思維是太空發展關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商業太空探索日益蓬勃壯大,部分人士甚至臆測,NASA重要性是否會弱化,杜龍蓀說,情況「其實完全相反」,NASA反而更能運用民間能力,尤其在「例行性及目前技術可完成的工作項目」上,強化整體太空發展。
(中央社)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主導美國各項太空計劃的研究測試。台灣自製獵風者衛星起運準備升空,艾姆斯主任杜龍蓀受訪表示,樂見國際間的參與度提升,創新是太空發展的重要關鍵。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ARC),座落於加州矽谷,擁有逾800公頃聯邦土地,是NASA的10座中心裡頭,歷史第二悠久、亞裔正式僱員占比最高的一座。
它集結加州灣區獨有的創新生態圈資源,替美國各項重大太空計畫,如標誌人類重返月球的「阿提米絲3號」(Artemis 3),以及準備登陸月球南極、尋找水源的機器人探測車VIPER,進行關鍵技術研究與測試。
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杜龍蓀(Eugene Tu)生於美國,為台灣移民第二代,父母早期赴美深造發展,他擁有加大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學士、史丹佛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領導NASA技術革新的關鍵人物之一。
14日,杜龍蓀接受《中央社》專訪,專訪前日,台灣自製獵風者氣象衛星起運,前往法屬圭亞那,預計在9月升空。對此,他表示這是振奮人心的消息,太空領域的國際參與和商用發展正快速擴張,這是數十年前很難想像的轉變。
美國商業太空探索日益蓬勃壯大,部分人士甚至臆測,NASA重要性是否會弱化,杜龍蓀說,情況「其實完全相反」,NASA反而更能運用民間能力,尤其在「例行性及目前技術可完成的工作項目」上,強化整體太空發展。
他認為,民間企業的參與,將為NASA過去60多年的運作帶來「正向變化」,讓NASA更能「專注於技術推進」,實現人類登陸月球或火星等任務。
他以航空業為例,從100多年前起步,至今成為民眾生活日常,「民間所注入的資源和能量功不可沒,我們希望太空探索未來也能到達這個目標」。

杜龍蓀強調,NASA在各項領先的太空任務上,鮮少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創新心態、創新技術、創新能力」是太空發展的關鍵。
創新攸關科技與人才,杜龍蓀說,台灣重視科技發展,科技正是人類有效探索太空和運用太空資源不可或缺的一環,此外,他也認為,AI新科技有利於太空探索、實現從前不可能的任務,太空人才的工作機會反倒「會增加」。
因應科技人才需求,美國產官學界正加速合作。
艾姆斯研究中心鄰近史丹佛大學,距離加大柏克萊分校仍需1小時車程,不過不久後,柏克萊將在中心內建造新校區,增設航空航天工程相關科系,有望在2年後動土,代表NASA將更能有效整合學術資源、推動太空領域研究。
杜龍蓀期待,與母校能有更緊密的合作,並透過各種計劃培育下一代太空人才。1964年出生的他,從小熱愛各種飛行器,年輕時深受美國的太空梭計劃(Space Shuttle)和其他任務所啟發,進而走入太空研究領域。
訪談結束後,他帶記者來到全球最大,可停放全尺寸波音737飛機的風洞前,指向旁邊的NASA先進超級計算部門說,「那是我的起點,是我當學生時,實習的地方。」
從實習生一路成為整座中心的掌舵者,杜龍蓀說「教育」帶給他實現自我的機會,某種程度來看,也算是一種美國夢的體現。
2020年初,杜龍蓀第一次帶3個孩子到台灣,造訪新竹、台南等地,他說,家人都很喜歡那趟旅行,女兒之後也計劃到台灣進行1個學期的短期課程。

延伸閱讀
- 台製「獵風者」衛星將升空:每日提供7萬筆數據,台灣成為氣象資料輸出國
- 歷經8年努力,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9月將於法屬圭亞那升空
- 台灣衛星實力全球前15大,「火箭阿伯」吳宗信建議鴻海直攻太空殖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