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外役監」設立的初衷: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存廢,而是如何改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監獄本來監禁的初衷,就是要應報、隔離和嚇阻犯罪的產生,可是現在已經是2023年了,犯罪消失了嗎?關於外役監這個制度應該考慮的是,我們該採取怎樣的預測量表去遴選怎樣的人進入外役監執行、如何評估外役監受刑人的脫逃風險高低,以及如何善用社區的資源來協助受刑人更維持自律和有責任感。
文:陳怡靜
什麼是監獄?
在人類歷史中,很早就見到監獄(Prison)型態的監禁設施痕跡。最早的監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640年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馬莫丁監獄,是地牢式的監獄。最早監獄設立的目的在將社會上我們不喜歡見到的人,都以圍牆將他們隔離起來,眼不見為淨,包括街友、賣淫者和乞丐等。古代的監獄環境極其惡劣,很多被監禁的人都會因為各種傳染疾病死在監獄當中。
18世紀獄政改革家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提倡監獄環境改善,和使受刑人未來順利復歸社會。從18世紀至今全世界的刑事司法體系觀念經歷許多改變,過去採取應報、嚇阻和隔離的觀念來對待受刑人,但是進入19及20世紀後加入了矯治和修復的概念,期待獄政系統可以納入許多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來協助這些過去沒有好好社會化或被教育的犯罪人再教育和再社會化。而我國監獄行刑法第一條亦揭櫫:
「為達監獄行刑矯治處遇之目的,促使受刑人改悔向上,培養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
什麼是外役監獄?這樣受刑人不會逃走嗎?
在上述的概念下,1891年瑞士創立了第一所的外役監獄。採取開放式的矯治機構是無防止受刑人逃亡的設備,且無戒護人員的刑事矯治機構。它沒有高牆、鐵窗和巨鎖,也沒有持槍的警衛。旨在使監獄受刑人雖然在監獄中受刑,但仍然可以體驗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感覺。
這是一種中間性處遇,一種過渡階段,雖然監禁是為自己的犯行贖罪,被剝奪自由產生痛苦,但進步的刑事司法思維認為,監禁時間過久以後容易給受刑人帶來除了自由剝奪以外的痛苦和改變,這些痛苦和改變並無助於其未來的改悔向上,為了讓終有一天要復歸社會的受刑人受到監禁產生的傷害和痛苦減到最小,所以刑罰學者都在絞盡腦汁努力思考如何讓刑罰人道化。
外役監獄在我國設立法源為監獄行刑法第149條:「為使受刑人從事生產事業、服務業、公共事業或其他特定作業,並實施階段性處遇,使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得設外役監;其管理及處遇之實施另以法律定之。」美國又被稱為「低度安全管理監獄」(Minimum-Security Federal Prison Camps or Prison Camp),是戒護安全級別中低度或最低度的監獄。英國稱「開放監獄」(Open Prison),學界稱「開放式矯治機構(Ope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
所有國家創立這樣的矯正設施的理念均為:並非所有的犯罪人都需要被送到監獄監禁,根據許多研究均指出,傳統的監禁既無助於受刑人的矯正、也不能充分的保護社會。儘管仍然需要監獄的存在,但是監督、控制和安全不再是矯正受刑人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而且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開放式機構脫逃的案件發生的比一般監獄還要少(註1)。
大部分脫逃案件都是在其「返家探視」的時候逾假未歸的,但外役監獄的工作型態是在監禁的平日時,也都是外出到一般工廠或者農場去從事沒有戒護的監外作業型態,依據文獻指出,脫逃率一樣極低的(註2)。
需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存廢,而是如何改善
很多時候人會因噎廢食,可是社會各種制度所牽連層面和影響都茲事體大,不可在沒有任何科學研究分析底下貿然推行或者廢止的。回到監獄本來監禁的初衷,就是要應報、隔離和嚇阻犯罪的產生,可是現在已經是2023年了,犯罪消失了嗎?沒有,甚至演化出更多元更不同的型態和樣貌。然各國仍舊堅持採取其實也存在許多問題的監禁作為主要的刑罰制度之一。
當然,歐洲國家近年來努力的朝向減少使用監禁轉向以社區處遇或者罰金來取代監禁。但監獄至今仍舊沒有被廢除,也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膽敢大聲疾呼廢止監獄的存在,那為何思想進步的外役監應該被廢止呢?
從風險社會的角度來看,活在現代社會,因為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演進,生活中我們不免得承受比以前更多的風險,而當民眾無法從國家獲取保護和力量的時候,就只能求自力救濟,應用許多科技或者想辦法自保。當然也並不是說國家就可以因此什麼都不管,將風險一昧讓民眾自行承擔。
關於外役監這個制度應該考慮的是,我們該採取怎樣的預測量表去遴選怎樣的人進入外役監執行、如何評估外役監受刑人的脫逃風險高低,以及如何善用社區的資源來協助受刑人更維持自律和有責任感。
犯罪學和刑罰學發展兩百年來,國內外很多相關學者為了增進民眾福祉從事許多科學研究,希望社會能夠朝向更好的方向改進。但是從去年到今年,外役監一再被政治人物拿出來作為鞭打或者批鬥的標的。因為有脫逃,因為有權貴,因為遴選的過程標準不夠透明或公開等。
這些都可以改進,但在未給制度任何機會或者不做任何省思,把任何會激起民眾情緒的制度淪為選舉時的口號,是否應該回到刑罰制度思潮的初衷以及秉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精神,帶給社會更好往前邁進的力量?
註釋
- 根據筆者目前瀏覽文獻及期刊得出,各國有針對外役監脫逃紀錄和分析的數據,都顯示出外役監脫逃率遠低於一般監獄,都幾乎落在1%以下。
- 即便是在犯罪率極高的美國,外役監脫逃率也遠低於一般監獄受刑人。另外,根據法務部矯正署統計,截至2022年8月23日止,近十年外役監脫逃者僅有4名是在工作期間脫逃的。
延伸閱讀
- 「夜店殺警案」受刑人申請到外役監服刑,基層員警不滿「學長白死」,法務部聲明:已提出修法
- 「夜店殺警案」易寶宏服外役監惹議,矯正署查出去年返家時「重大違規」將送回一般監獄
- 台南殺警案兇嫌經查為外役監逃犯,監察院早在2年前便因脫逃頻傳要求矯正署改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