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蔡政府「房市三箭」態度轉保守、成效事倍功半,真能扭轉住宅政策困境?

蔡政府「房市三箭」態度轉保守、成效事倍功半,真能扭轉住宅政策困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房市三箭」在政治拉鋸過程中態度漸趨保守,主打住宅補貼減緩青年憤怒,其它政策亦儘量避免碰觸擁房者既有利益。但在房產稅制與租屋黑市既有條件下,這些政策正面臨了「事倍功半」困境。

文: 洛書(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

前一篇文章中,我分析了「有土斯有財」觀念的構成不只是文化因素,也與台灣的「房地產政策」歷史經驗,以及目前居住仍嚴重不正義的制度結構高度相關,並因此成為台灣社會的「跨世代共識」。

而要改變這一切,首先我們要先掌握台灣目前的居住困境,才能提出具體的解決思路。

台灣當前居住問題指認

目前都會地區的居住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買不起、租不好、等不到」。

從「購屋」來看,台灣的房價過高並非是「供給不足」造成的價格上漲。事實上,過去幾年因房市轉熱,台灣的住宅供給量大幅上升,但價格亦同步上升。

因此近年來的房價高漲,主因來自於游資過多投入房地產市場,而購屋市場規範管理不足(稅制、金融、炒作)等則是催化劑。

而在房價所得比過高、購屋負擔極為沉重的「買不起」狀況下,租屋就成為退而求其次的居住選項。

但台灣有著極其嚴重的租屋黑市,造成租屋無法成為穩定有保障的居住選擇,有一句網路流傳的說法是「租屋族什麼時候會想要咬牙買房?」,而答案是「當被房東趕走兩三次之後」。

與此同時,政府的對應措施是社會住宅等住宅補貼方案,但政府可投入的組織、財政量能相對有限,加上社會住宅過晚興辦,造成存量與需求差距甚大。且隨著購屋與租屋市場的惡化,社會住宅的需求也相應提升。

以2020年「明倫社會住宅」的招租數據為例,該社宅當時因租金訂價過高產生爭議,但結果是台北市民的中籤率僅5.7%,於北市就學就業(未具北市戶籍)的群體中籤率甚至僅有1.4%。

在上述結構中,許多無屋者受到購屋市場與租屋市場的雙面擠壓:他們可能為了穩定居住而選擇「遠、舊、小」的購屋物件,並咬牙背負極為高昂的房貸。

或是繼續忍受品質、穩定度不佳的租屋,努力找到一個願意穩定租住且讓其領取租金補貼、設籍等「合法權利」的善心房東。

這就是台灣的居住困境圖像。

1
Photo Credit: 《法扶報報》洛書提供

為何居住困境長期難以改善?

最早在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中,高房價就已經是一個公開被討論,乃至於人民願意上街抗議的議題;而2010年來歷次民怨調查,「高房價」亦均名列前茅。

那為什麼一個社會多數認為嚴重的問題,在三十餘年來均無法轉為有效的政策制度變革呢?

簡化來看,台灣家戶房產持有結構中,「多屋、一屋、無屋」比例約為1: 6: 3。在此結構下:

1.多屋者:為高房價受益者,資產可有效累積。佔比最少,但最具政經影響力。

2.一屋者:佔比最多,其也是高房價受害者,但呈現「抱怨漲、恐懼跌」矛盾心態。他們厭惡高房價,因為房價過高會讓其換屋、為子女購置第二房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憂慮房價下跌造成其紙面資產減損。

3.無屋者:顯然受害,其中又以青年最為憤怒,購屋夢碎。

在此結構下,任何住宅政策改革,如觸及(或被操弄為)「房價」修正,很容易形成「多屋裹脅一屋」(70%)的反對格局。而這就是自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以來,住宅政策改革難解的困局。

2
Photo Credit: 《法扶報報》洛書提供

「青年」與「銀髮」世代居住課題迫在眉睫

在前述問題結構下,雖說一屋、無屋者皆受害。但更為直接且相對脆弱者為無屋群體。其中又以青年世代受害最深。

「青年世代」界定,參考張宜君、林宗弘(2021)的研究,指以1978以後出生的世代。因為此世代進入就業市場時除面臨普遍薪資成長幅度較低外,當其考慮成家立業時,也是台灣新一波房地產飆漲階段。

對這些青年世代而言,最大的困擾便是居住的不安全感(insecurity)。在高房價下,這個世代難以透過如上一代般努力工作儲蓄與跨越「購屋階梯」。

因此青年世代基於就業、獨立生活之考量,租屋需求增加,但既有的租屋黑市狀況,又反過來逼迫(告誡)其必須設法購屋方能有穩定居住可能。

簡而言之,他們沒有參與房產獲利遊戲的條件,卻要承受住宅成為囤積炒作商品的惡果。

另一方面,1950至60年代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雖然持有房產對此世代多數人並非關鍵問題,但重點在於其持有的房產在硬體的適配性與軟體的支持性等要件上,是否能否符合其老化居住需求。

以2022年第三季數據 ,全台老人宅(僅老人居住)達70萬戶,相較10年前增將近33萬戶;且其中孤老宅(僅一老人獨居)約53萬戶,佔比76%。顯見此高齡居住增長形勢與孤獨化課題已迫在眉睫。

而將解方全數壓在都更、危老、以房養老,就主客觀條件來說根本不符現實,它只能在部分有房地增值財務條件下地區適用,且緩不濟急。

策略:中立一房、爭取青年

面對台灣房產持有結構,以及「青年」與「銀髮」世代迫在眉睫的居住問題,下階段住宅政策在策略上須採「中立一房、爭取青年」的新思路。

「中立一房」指不要再奢想有「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變革,而是要設法中立團結多數,將反對方最小化。

具體而言,任何的居住議題改革要將一屋者(自住者)與多屋者(囤房、炒作者)的利害做區隔,要設法做到無害一房者,並爭取其中「輕銀髮」世代的支持,將改革打擊影響面降至最低。

「爭取青年」則是,「中立一房」的原則下,應優先選取最能讓青年世代有感受益的政策方案,以調動其政治支持成為助力。

3
Photo Credit: 《法扶報報》洛書提供

如何定位下一階段的住宅政策?

因此,下階段住宅政策的論述,除不再將購置房產為主要依歸外,也要跳出福利補貼的殘補式窠臼,而是以「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的角度重新界定,跳脫過往「左」(補貼)、「右」(市場)思路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