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上):最早提議「亞洲北約」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上):最早提議「亞洲北約」的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亞洲的反共國家都親美,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或者印度-太平洋公約組織呢?想要瞭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談論的是「亞洲北約」的最早提倡者是誰。

自冷戰結束以來,存在價值就不斷遭到質疑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終於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而又活躍了起來。普亭的侵略野心,讓人們瞭解到俄羅斯的威脅並沒有在蘇聯解體後消失,北美與歐洲盟友仍需要一個集體防衛組織來抵擋此一威脅。戰爭爆發一年多,俄羅斯不只無法讓烏克蘭與北約保持距離,還讓北約突然增加了芬蘭與瑞典兩個會員國。

北約不只新增了兩個會員國,而且還試圖將勢力延伸到東亞,計畫在日本設置辦公室。雖然在法國反對下,相關計劃遭到延後,不過北約的東京辦公室預計將在今年秋季開幕。未來北約軍隊勢必將與日本自衛隊、大韓民國國軍以及新加坡共和軍都有更緊密的交往。若北約真的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紮根,台灣也很難完全被排除於北約的軍事行動之外。

讀到這裡,相信讀者們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何以印度-太平洋國家沒能成立屬於自己的集體防衛組織,結果讓以北美、歐洲等北大西洋國家為主體的北約跑來主導印太地區的集體防務,是否有些怪異?為什麼印度-太平洋國家,尤其東亞國家之間有相似的歷史與文化,卻沒有辦法如北約會員國一般發展自己的集體防衛組織?

北約的另外一大特點,是除了土耳其以外幾乎所有的會員國都奉行民主價值,並且奉美國為領袖。事實上,如果我們把美國與土耳其這兩個彼此關係不斷惡化,卻在北約組織中分擔第一大與第二大責任的會員國拿掉,北約實際上的範圍除了加拿大之外,大概跟今日的歐盟也沒有兩樣了。那麼為什麼歐洲國家可以,亞洲國家卻不行?

從冷戰時代的西太平洋到今天的印度-太平洋地區,凡是將中共視為威脅的國家,都如同今日把俄國視為威脅的國家一樣採取親美的國策。既然亞洲的反共國家都親美,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或者印度-太平洋公約組織呢?想要瞭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談論的是「亞洲北約」的最早提倡者是誰。

亞洲北約_1
Photo Credit: 國史館
1949年7月,蔣中正訪問碧瑤,與菲律賓總統季里諾商討亞洲北約事宜。

「太平洋公約」組織

事實上最早提議成立「亞洲北約」的不是別人,正是1949年因徐蚌會戰失利而下野的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早自北伐勝利以來,蔣介石就理解到中國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又同時面對蘇聯與日本的威脅,需仰賴美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來維持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因此他放棄了孫中山末期的「革命外交」,擁抱美國提倡的《九國公約》(Nine-Power Treaty)體系。

後來美國受制於「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政策,沒能積極回應「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迫使蔣介石採取聯合蘇聯的手段。可蔣介石終究反對共產主義,仍對美國領導的多國集體防衛組織寄予厚望。蘇聯則從推動美日開戰的角度出發,慫恿國民政府鼓動組織英美領導的《太平洋公約》(Pacific Treaty)組織來抵抗日本。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