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下):英國反對與日韓矛盾,是導致「亞洲北約」破局的主因

印太為什麼沒有「北約」(下):英國反對與日韓矛盾,是導致「亞洲北約」破局的主因
歐洲北約總部|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已經與中共建交的英國,對允許中華民國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非常有意見。英國從防衛香港以及對大陸貿易的兩個角度出發承認了中共,英國堅決反對中華民國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此為亞洲版集體防衛組織在1950年代無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亞洲反共國家的增加

韓戰的爆發,不只改變了美國的亞太政策,還讓更多的國家加入美國領導的反共陣營。例如二戰期間加入軸心國的泰王國,起初就試圖在美蘇兩大陣營中左右搖擺,甚至試圖承認中共。不過韓戰爆發後,美國施壓戰時與日本相勾結的泰國首相鑾披汶派兵朝鮮半島,協助韓國軍隊迎戰北韓和中共,迫使泰國加入反共陣營。

外加中共扶持的泰國共產黨不只以華人為主體,還揚言要清算泰國王室戰時與日本勾結的罪行,導致泰王國在韓戰爆發後成為東南亞的反共先鋒。屬於大英國協的澳洲和紐西蘭,本來也是要追隨英國承認中共,結果都因為韓戰爆發的影響追隨美國改採反共國策。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同樣迫使殖民中南半島的法國與美國走到了一起。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使越南以北緯17度線分裂為實施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實施君主立憲的越南國,前者簡稱為北越,後者簡稱為南越。由越南阮朝末代皇帝保大領導的越南國,起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想相互承認,不料美國發現了這點之後,轉而扶植共和派領袖吳廷琰起來推翻了保大的統治,建立了絕對反共的越南共和國。

以中華民國、菲律賓共和國、大韓民國、泰王國以及越南共和國為基礎的五大亞洲反共國家形成。另外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在英國統治下投入圍剿馬共的馬來亞聯邦政府。上述國家通通親美,也都各自以武力乃至於白色恐怖手段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勢力,卻沒有辦法統合成類似於北約的集體防衛聯盟。

較為成功的是東南亞公約組織(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成立於1954年9月8日,會員國涵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以及巴基斯坦。然而此一組織首先排除了東北亞各國,其次則是在於當時多數東南亞國家尚未完成獨立,主導者不是美國就是英法等老牌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缺乏民族主義的代表性。

亞洲北約__5
Photo Credit: 國史館
1960年1月,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訪問台灣

亞洲北約失敗的原因?

另外受到日內瓦會議的限制,南越雖然是東南亞的反共主力,卻不被允許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最終隨著南越在1975年淪陷,東南亞公約組織也在兩年後宣告解散,至今印度-太平洋地區再無出現第二個集體防禦組織。至於美國與紐澳、日本、韓國以及中華民國的防衛機制,則通通都以雙邊協議的方式達成。

換言之,1954年12月簽署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會涉及到日本被蘇聯或者北韓襲擊的情況。《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也不會出現台灣遭到中共攻擊時,美韓聯軍必須要出手幫助中華民國的條款。為此美國也曾經想過,乾脆擴大東南亞公約組織的適用範圍,讓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通通加入,就能形成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