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紀念周漢東老師:他是台大僑生的大家長,更見證近四十年「僑教」的發展

紀念周漢東老師:他是台大僑生的大家長,更見證近四十年「僑教」的發展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杜晉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是紀念周漢東老師為台大僑生做出的奉獻。周漢東老師因不敵胰臟癌而在今年7月11日過世,享年69歲,他有近40年的歲月都投入在僑生輔導工作,不僅照顧了好幾代的台大僑生,也為台灣僑生教育做出許多貢獻。

作者按:在台大僑陸服務近40年年的周漢東老師在今年7月11日過世,本人在2021年11月與周漢東老師進行了訪問,部分內容收錄《北漂台灣》一書中,為使各界更了解周漢東老師的貢獻,而再進行整理。

周漢東出生於1954年,1982年8月1日開始進入國立台灣大學訓導處的僑生及外籍生輔導室任職,直到2020年1月15日退休,為台大的僑生奉獻了近40年的歲月,同時在近代台灣僑生教育政策發展的過程中,也給予主管機關許多寶貴的意見,以實踐對照顧僑生的精神。

周漢東從台大中文系畢業數年後,偶然得到回到母校奉獻的機會,當時台大訓導處僑生及外籍生輔導室(簡稱僑輔室)有缺額,而在訓導處的友人認為周漢東個性溫和,也很喜歡跟人交朋友,便引薦他來僑輔室工作。雖然周漢東在台大進行僑生輔導工作近40年,但間中曾轉任學務處其他職務,如1993年到學務處秘書,1999年回到僑輔室當主任,而1999年至2019年期間,有數次兼任學務處的代理秘書,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學務處主任還沒找到人選,而周漢東又是經驗豐富的職員。

對於僑生及外籍生輔導室名稱的演變,周漢東已不記得是幾時改名的,因為後來外籍生被歸為台大國際處輔導管理,而民國100年台灣開始招收陸生後,才有現在的學務處僑生及陸生輔導組(簡稱僑陸組),因此周漢東除了照顧僑生外,也曾照顧了一批來台大求學的陸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周漢東擁有豐富的第一線輔導僑生工作經驗,主管機關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僑委會)也曾想挖角他,但由於周漢東屬於舊制公務員而不便延攬。不過,周漢東還是有對僑生政策的制定有做出貢獻,如台灣政府在2000年後取消僑生的公費獎學金,改為依家境情況申請的僑生清寒助學金,當時是周漢東與一眾各大學從事僑生輔導工作的前線人員共同同制定相關申請條例、表格給僑委會。

從辦金門勞軍到海外學習服務團

在台大服務多年,必然有許多讓周漢東難忘的事情,其中令周漢東難忘多年的,便是在1983年的寒假,帶領一批沒回國過年的台大東南亞僑生到金門勞軍。

雖然早在50年代就有僑生去金門前線勞軍,但多是由單一國家,或各校僑生組成的勞軍團,而且主辦單位多是國民黨的海工會、救國團。周漢東帶的那次勞軍團,是受國防部邀請過去的,也是台大第一次有專門全是僑生的隊伍去金門勞軍。有關僑生到金門勞軍的歷史,可參考《「歡迎回到自由祖國」 回顧那些年到金門勞軍的海外華僑們》。

258174972_3094034477502210_2455730487792
Photo Credit:周漢東提供
1983年,周漢東老師帶領台大僑生到金門勞軍的剪報。

第二個令周漢東難忘的事情,就是成立了全台第一個馬來西亞醒獅團,隸屬於台大馬來西亞同學會。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台灣沒有廣東獅的傳統,廣東獅頭必須透過香港買,因此當時周漢東請僑委會贊助了兩個獅頭,這過程相當辛苦。至於台大醒獅團的成立時間,周漢東記得是在孫震擔任台大校長時期(1984-1983),因為社團開幕時有請孫震校長點睛。台大醒獅團的成立在校園造成轟動,每年校園大大小小的活動,如校慶,都會出動台大醒獅團助興,但後隨著後來參與醒獅團的學生減少,社團也結束運作了。(作者按:台大醒獅團已於111學年復辦)

此外,周漢東認為孫震校長應該是他見過的台大校長中,和台大僑生互動最多的,除了掌校時間長,常參與校內僑生活動,也多次代表台大跑海外活動而與海外的台大僑生校友關係密切,因此孫震退休後常受校友邀請到海外演講。

而第三個令周漢東難忘,也值得驕傲的事情,便是2004年成立台大海外服務學習團,在暑假帶領僑生與台灣學生到東南亞各國進行社區服務,起初服務團的地點是馬來西亞,後來擴展至泰國(主要是泰北)、印尼、越南等國家。台大海外服務學習團的成功,也引起台灣各大學紛紛成立相關社團,如東海大學、輔仁大學成立相關社團時就請了周漢東協助輔導成立。

在台大服務多年,也難免遇上令周漢東難過的事情,如要處理台大僑生在台灣不幸發生的意外事件,包括曾有馬來西亞在花蓮玩溺水身亡,以及時時刻刻關注僑生的身心狀況,避免因在台生活、學習狀況不良而發生輕生的憾事。

勸勉學生撕掉標籤來證明自我

周漢東在台大服務近四十年,歷經台灣解嚴、民主化、三次政黨輪替,見證了時代變遷對僑生政策的衝擊,以及馬來西亞學生對國族認同的追尋。周漢東認為,基本上台大的馬來西亞學生都相當有主見,也相當愛國。

中華民國僑生政策的背景意涵與政治認同的關係密不可分,此政策視所有在「中國」境外的華裔都是「僑民」,是流離海外的「僑胞」,因此才會有外籍華人均可申請以僑生身份入學的管道,同時也因被視為回國「國民」般的存在,因此在戒嚴時期,校園內的國民黨職業學生或教官,會有試圖吸納僑生入黨的現象存在。

吸收僑生成為國民黨員並非台輔室的業務,周漢東記得自他任職以來,台大僑輔室始終是任用文職人員(部分大學是由教官管理僑生),他也是任職後才知道有僑生被吸收成為黨員的現象。礙於當時的政治氛圍,僑生們並不敢跟僑輔室反映被拉攏入黨的問題,儘管這已是校園內公開的秘密,有的僑生是自願入黨,也有的是迫於無奈或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入黨,無論原因為何,最終黨證都會寄送到僑輔室。根據周漢東的回憶,他注意到有的黨證上的名字和照片中的人是對不起來的,這些「入黨」的僑生他都認識,可能是使用了化名,顯示部分僑生在無奈的情況下入黨的。

周漢東表示,僑生被吸收入黨的現象,自解嚴進入90年代後就沒了,部分吸收黨員的教官也退出了校園。由於馬來西亞實行單一國籍法,嚴格禁止公民加入外國政黨,因此有一批黨證始終無人認領,一直被保留在僑陸組辦公室的抽屜內,周漢東在退休前決定把這些黨證都銷毀掉,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