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居住正義之路:韓國社宅占住宅存量逼近8%,台灣居住問題卻成「慢性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美國家推動社會住宅已有百年歷史,韓國雖自1980年代末期才開始發展,目前社宅存量已逼近8%。新加坡則因獨步全球的組屋制度,讓年輕人不被沉重房貸壓垮,開啟人生新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何在都市規劃、社宅土地取得以及民眾需求間取得平衡,是台灣邁向社宅之路必須克服的難題。
(中央社)1980年代末期,正是台灣與韓國住宅史上關鍵時刻,韓國政府因應漢城奧運,大量拆遷違建住戶以改善市容,強硬手段引發人民抗爭,種下推動社宅的種子。同一時期,太平洋這端的台灣,高房價點燃人民怒火,一群「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寫下解嚴後台灣社運史上重要一頁。
然而,相同的街頭運動,同樣以「安居」為核心訴求,台韓的社會住宅之路在這30多年中,卻走向截然不同的發展。
唯一大量蓋社宅OECD國家,韓國社宅占住宅存量逼近8%
韓國社會大眾的怒火成功撼動韓國青瓦台,1989年,韓國總統盧泰愚宣布啟動「永久租賃住宅」計畫後,往後歷任總統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也都有提出住宅興建計畫。
直到2022年最近一次韓國總統大選期間,不動產政見仍是重要攻防重點,現任總統尹錫悅競選時喊出繼續擴大公共租賃住宅,平均每年擴大提供10萬戶、5年共50萬戶出租,並以需求量大的地區為主。韓國人民正睜大眼睛,檢視其諾言是否兌現。
韓國政府從1990年代推動至今,社會住宅數量穩定成長,占住宅存量已經逼近8%。
「韓國應該是OECD國家中,目前唯一還在宣誓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直言,韓國政府推動社宅非常積極,而且十分制度化,光是這點就值得台灣學習。
韓國5000多萬人口,約一半聚集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加上留學生、移工等外籍居留人口逐年增加,使居住環境及房價成為最受關注的政策議題之一。
中央政府LH公社主責全國,SH公社興辦首爾社會住宅
韓國政府將住宅視為必須推動的重點政策,不僅中央政府成立韓國土地與住宅公社(Land and Housing Corporation,簡稱LH公社),負責推動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首爾市政府早在1989年成立SH公社,同樣負責興辦首爾社會住宅。
走在首爾街頭,可以看到各種新舊住宅並陳,包括住商混合大樓,樓層數較低、戶數較少的舊式公寓(韓國稱villa),還有樓層數較高、戶數較多的集合住宅(韓國稱apartment)等,僅有一個房間配備簡單衛浴與流理台的套房(one-room),則是許多阮囊羞澀的「上京族」(從外地到首爾工作、念書者)能找到的最基本住宿選擇大宗。
其中,最受韓國人歡迎的住宅地點,不外乎是鄰近學區、公園或靠近地鐵站,網路上也延伸出「公勢圈」(公園周邊地區)、「站勢圈」(地鐵站周邊地區)都是買房、租房熱門關鍵字,政府在規劃公共出售、出租住宅時,也會盡量配合上述民眾需求熱點。
社會住宅要用多種方式取得,韓國牛眠山社區成典範
在地處首爾江南一帶精華地區的牛眠山周邊,就有LH公社旗下的牛眠住宅區,及SH公社建設的牛眠2國民租賃住宅區等多個社區,鄰近地鐵新盆唐線,開車就能直上連接江南大路的快速道路,攸關生活機能的大型超市、醫院、中小學及公園綠地樣樣不缺。
鄰近牛眠山自然生態公園,與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住宅區採大規模造鎮方式興建,在最大限度內保留綠意,保護首爾自然不受住宅開發計畫變成冷冰冰的水泥叢林,讓居住環境更有溫度。
即便暫時買不起房,年輕人、新婚夫婦也有機會透過抽選方式,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入住位處市中心、機能便利,又有公園綠地的社會住宅。韓國的成功典範,就連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在2015年前來參訪,直接在牛眠社區睡一晚,甚至巧遇從台灣移居韓國,正好入住牛眠山社區的台灣人。

「韓國經驗很清楚告訴我們,社會住宅要用多種方式取得」,彭揚凱指出,韓國除了成立住宅法人專責推動,更透過多元方式興辦社宅,包含都市開發等手段,或是地鐵周邊採TOD模式等。
盤點首爾社宅成果,至今累積約供給26萬多戶住宅,屬公社管理住宅共計約667個社區,擁有如此龐大的量體,首爾市政府的腳步仍未停下。
然而,首爾社宅經驗的成功絕非偶然,觀察SH組織架構,設立7大本部,從企劃經營、居住福祉、建設到資產營運等業務分工鉅細靡遺,往下延伸還有室級、處級與中心等單位負責執行計畫,SH員工總數高達1386名員工,若以台灣對企業定義來看,SH規模早已超越中小企業,媲美大型集團。
「台灣應該很認真想這件事情」,彭揚凱表示,台灣政府興建社宅能力不足,又缺乏歐美國家大規模興建的天時地利,但若能萃取各國經驗,還是能有後進優勢;政府應嚴肅思考一套具有持有性的社宅推動方式,搭配完善財務機制,並運用獎勵等方式調動民間力量,「1+1,才會蓋比較多」。
居住問題成慢性病,內政部雙管齊下壯大社宅量能
(中央社)「住宅問題是慢性病,慢性病要用慢藥醫,不是說有腫瘤,開刀就能了結」,內政部長林右昌日前公開談及住宅政策時,如此形容台灣的住宅問題。
內政部今(2023)年射出租金補貼擴大辦理、減輕中低薪房貸族壓力、持續推升全國社宅供給總量的住宅3箭,仍舊飽受批評,外界認為政府態度消極、應對牛步,才會導致住宅問題遲遲未解。
林右昌細說政策思維,他解釋,住宅問題相當複雜,牽扯到土地、利率、稅率、勞工、金融等議題,全世界皆然;政府目前祭出減輕房貸壓力、租金補貼是希望減輕負擔,不是真正住宅問題的解方,就像醫生治病,會掀開緩解症狀的藥,讓病人舒服一點。
實際要解決住宅問題,還是得對症下藥,林右昌坦言,國土規劃、土地問題是根本,社會住宅更是條必須一直走下去的路,「我們現在量嚴重不足」。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