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邁向居住正義之路:韓國社宅占住宅存量逼近8%,台灣居住問題卻成「慢性病」?

邁向居住正義之路:韓國社宅占住宅存量逼近8%,台灣居住問題卻成「慢性病」?
Photo Credit: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美國家推動社會住宅已有百年歷史,韓國雖自1980年代末期才開始發展,目前社宅存量已逼近8%。新加坡則因獨步全球的組屋制度,讓年輕人不被沉重房貸壓垮,開啟人生新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何在都市規劃、社宅土地取得以及民眾需求間取得平衡,是台灣邁向社宅之路必須克服的難題。

(中央社)1980年代末期,正是台灣與韓國住宅史上關鍵時刻,韓國政府因應漢城奧運,大量拆遷違建住戶以改善市容,強硬手段引發人民抗爭,種下推動社宅的種子。同一時期,太平洋這端的台灣,高房價點燃人民怒火,一群「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寫下解嚴後台灣社運史上重要一頁。

然而,相同的街頭運動,同樣以「安居」為核心訴求,台韓的社會住宅之路在這30多年中,卻走向截然不同的發展。

唯一大量蓋社宅OECD國家,韓國社宅占住宅存量逼近8%

韓國社會大眾的怒火成功撼動韓國青瓦台,1989年,韓國總統盧泰愚宣布啟動「永久租賃住宅」計畫後,往後歷任總統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也都有提出住宅興建計畫。

直到2022年最近一次韓國總統大選期間,不動產政見仍是重要攻防重點,現任總統尹錫悅競選時喊出繼續擴大公共租賃住宅,平均每年擴大提供10萬戶、5年共50萬戶出租,並以需求量大的地區為主。韓國人民正睜大眼睛,檢視其諾言是否兌現。

韓國政府從1990年代推動至今,社會住宅數量穩定成長,占住宅存量已經逼近8%。

「韓國應該是OECD國家中,目前唯一還在宣誓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直言,韓國政府推動社宅非常積極,而且十分制度化,光是這點就值得台灣學習。

韓國5000多萬人口,約一半聚集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加上留學生、移工等外籍居留人口逐年增加,使居住環境及房價成為最受關注的政策議題之一。

中央政府LH公社主責全國,SH公社興辦首爾社會住宅

韓國政府將住宅視為必須推動的重點政策,不僅中央政府成立韓國土地與住宅公社(Land and Housing Corporation,簡稱LH公社),負責推動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首爾市政府早在1989年成立SH公社,同樣負責興辦首爾社會住宅。

走在首爾街頭,可以看到各種新舊住宅並陳,包括住商混合大樓,樓層數較低、戶數較少的舊式公寓(韓國稱villa),還有樓層數較高、戶數較多的集合住宅(韓國稱apartment)等,僅有一個房間配備簡單衛浴與流理台的套房(one-room),則是許多阮囊羞澀的「上京族」(從外地到首爾工作、念書者)能找到的最基本住宿選擇大宗。

其中,最受韓國人歡迎的住宅地點,不外乎是鄰近學區、公園或靠近地鐵站,網路上也延伸出「公勢圈」(公園周邊地區)、「站勢圈」(地鐵站周邊地區)都是買房、租房熱門關鍵字,政府在規劃公共出售、出租住宅時,也會盡量配合上述民眾需求熱點。

社會住宅要用多種方式取得,韓國牛眠山社區成典範

在地處首爾江南一帶精華地區的牛眠山周邊,就有LH公社旗下的牛眠住宅區,及SH公社建設的牛眠2國民租賃住宅區等多個社區,鄰近地鐵新盆唐線,開車就能直上連接江南大路的快速道路,攸關生活機能的大型超市、醫院、中小學及公園綠地樣樣不缺。

鄰近牛眠山自然生態公園,與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住宅區採大規模造鎮方式興建,在最大限度內保留綠意,保護首爾自然不受住宅開發計畫變成冷冰冰的水泥叢林,讓居住環境更有溫度。

即便暫時買不起房,年輕人、新婚夫婦也有機會透過抽選方式,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入住位處市中心、機能便利,又有公園綠地的社會住宅。韓國的成功典範,就連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曾在2015年前來參訪,直接在牛眠社區睡一晚,甚至巧遇從台灣移居韓國,正好入住牛眠山社區的台灣人。

photo_(21)
牛眠社會住宅社區|Photo Credit:中央社

「韓國經驗很清楚告訴我們,社會住宅要用多種方式取得」,彭揚凱指出,韓國除了成立住宅法人專責推動,更透過多元方式興辦社宅,包含都市開發等手段,或是地鐵周邊採TOD模式等。

盤點首爾社宅成果,至今累積約供給26萬多戶住宅,屬公社管理住宅共計約667個社區,擁有如此龐大的量體,首爾市政府的腳步仍未停下。

然而,首爾社宅經驗的成功絕非偶然,觀察SH組織架構,設立7大本部,從企劃經營、居住福祉、建設到資產營運等業務分工鉅細靡遺,往下延伸還有室級、處級與中心等單位負責執行計畫,SH員工總數高達1386名員工,若以台灣對企業定義來看,SH規模早已超越中小企業,媲美大型集團。

「台灣應該很認真想這件事情」,彭揚凱表示,台灣政府興建社宅能力不足,又缺乏歐美國家大規模興建的天時地利,但若能萃取各國經驗,還是能有後進優勢;政府應嚴肅思考一套具有持有性的社宅推動方式,搭配完善財務機制,並運用獎勵等方式調動民間力量,「1+1,才會蓋比較多」。

居住問題成慢性病,內政部雙管齊下壯大社宅量能

(中央社)「住宅問題是慢性病,慢性病要用慢藥醫,不是說有腫瘤,開刀就能了結」,內政部長林右昌日前公開談及住宅政策時,如此形容台灣的住宅問題。

內政部今(2023)年射出租金補貼擴大辦理、減輕中低薪房貸族壓力、持續推升全國社宅供給總量的住宅3箭,仍舊飽受批評,外界認為政府態度消極、應對牛步,才會導致住宅問題遲遲未解。

林右昌細說政策思維,他解釋,住宅問題相當複雜,牽扯到土地、利率、稅率、勞工、金融等議題,全世界皆然;政府目前祭出減輕房貸壓力、租金補貼是希望減輕負擔,不是真正住宅問題的解方,就像醫生治病,會掀開緩解症狀的藥,讓病人舒服一點。

實際要解決住宅問題,還是得對症下藥,林右昌坦言,國土規劃、土地問題是根本,社會住宅更是條必須一直走下去的路,「我們現在量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