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好父母不能只有愛,還要學習「捨得」和「殘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爸媽們請記得,只靠愛不僅無法溝通無礙,還會終生擔心跟遺憾。不要覺得小孩還小,晚點再說;給孩子的心理建設很重要,而且一開始就要做好,記得要看得遠,要忍得、捨得,必要時也要小小的殘忍喔。
媽媽們,往往恨不得把一切好的都給小孩,「我已經用盡全力當個好媽媽了,為什麼還會這樣?」……其實,要「愛」,要先學習「殘忍」跟「捨得」。
愛,真能無敵?
差不多10年前,當我還在大醫院上班的時候,醫院請了某個號稱是「溝通大師」的老師來演講,題目當然是溝通了。老師很風趣,講了一個小時的故事、笑話,和一些不知道哪裡來的理論。突然之間,老師一臉嚴肅,打出了一張投影片「心中有愛,溝通無礙」,接著的半個小時就開始繞著心中的愛打轉。
我是精神科醫師,之前在醫院也待了好多年,很多時間都是花在跟家屬「溝通」,看過太多「心中有愛,溝通也有礙」的例子。像是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日間病房,有一個年輕的女病人,不斷的提起某個男醫師以前多關心她,多有愛心,即使那個醫師已經離職多年。
或許你會認為這樣很感人啊,就是醫師很有愛心,才能讓病人念念不忘,多感動啊,你怎會認為這樣的溝通有問題呢?你會不會太冷血了?
我冷靜,但是我不冷血。
當我在日間病房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看到好幾個像那女病人一樣狀況的年輕病人,年紀20出頭,可是在病房已經3、4年,甚至5、6年。每天按時來吃藥、參加活動,到了下午4點回家。在那裡時光過得很慢,有醫生、護士,還有心理師、社工師、復健系跟護理系的實習生來來去去,大家都很有愛心。
真正的愛是什麼?
你可以說我是一個怪人,因為我覺得那樣的愛心很cheap,就是很廉價,很膚淺。對我來說,真正的愛心不是讓他們在那裡過得好,而是讓藥物調到最好的狀態,探詢他們一旦出院要如何回歸社會。大家告訴我慢慢來,但我的想法是:慢慢來也可以變成一輩子,那裡就有當年的美少女已經慢慢的變成歐巴桑了。
即使那時我是最資淺的住院醫師,即使那一段輪值的時間只有3個月,我還是做了一個表,把病人分成「終老於此」、「回家還可以」跟「可以回到社會」三大類,跟每個病人溝通,制定他們的出院目標跟計畫。我不要幾年之後有人「緬懷」我多好、多有愛心,我希望他們盡量過正常、快樂的生活。
台大精神科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只要講得出道理,那你就去做。我做了,可是一點都沒成功,只給人留下一個印象(我自己認為的):「這是一個搞不清楚狀況、又驕傲的住院醫師。」回想那段年不少,卻依然輕狂的日子,不知道別人眼中的我,是有愛心、野心?還是癡心妄想?但假如我回去當病房主任,我還是會那麼做。這十幾年來出現很多新的藥,有電腦輔助的認知訓練,多給我一年半載,一定有成績。故事講到這裡,大家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嗎?
愛很難,需要學習,也需要智慧
大家普遍認為愛是一顆心、一種熱情,跟無私的付出。尤其是母親,往往恨不得把一切好的都給小孩,或者為小孩擬定最好的計畫,也期待小孩可以了解父母疼愛他們的用心。但是往往天不從人願,養到過動兒,怎樣講他們好像都聽不進去,或者轉身就忘。養到天才小孩,看到他們在學校很無聊、挑戰老師,不喜歡跟其他同學玩,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養到乖小孩,擔心他們不夠外向活潑,出社會不夠八面玲瓏,發展受限。小孩朋友太多,又怕交到壞朋友,學壞了誤入歧途。好不容易養到唸名校,還會為愛瘋狂,殺人或自殺。所以愛不是天生就會的,要先學習「忍得」跟「殘忍」。
有一個病人,60幾歲的祖母,幫離婚的兒子帶孫子。帶到10歲還要餵飯、幫忙穿衣服,這樣也就算了,還要幫忙洗澡。真是夠了,就是忍不得孫子挨餓、遲到、太晚睡,我猜她一定也把兒子養壞了。難怪一些年輕女病人常常抱怨有些男生是「媽寶」,不敢嫁。
選擇寵孩子?還是磨練孩子?
有一次在餐廳用餐時看到隔壁坐著一家人,有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旁邊坐的應該是爸爸媽媽、內外祖父母。6個大人,其中4個白髮蒼蒼,眼睛都注視著那個小小孩在發嗲。看著小小孩拿著叉子亂戳,爸爸的臉臭到不行,媽媽大概知道爸爸要抓狂了,裝著沒事一樣,阿公就趕快打圓場,深怕他兒子(或女婿)火山爆發,孫子要倒大楣。
這樣的小孩怎麼教得好?少子化的現象造成大家把小孩當成世界的中心在養,一切繞著小孩的喜怒哀樂在轉,捨不得小孩受苦受罪,覺得對小孩要求太多很殘忍,考試很慘忍,工作加班熬夜很殘忍。還有為了小孩衝去辦公室,跟小孩的老闆理論,覺得老闆罵人很殘忍。
但是一旦出了社會,你的小孩怎會是世界的中心呢?假如你待小孩如寶,往往造成小孩自戀,缺乏吃苦的決心與耐心,這時世界就會殘忍的對待你的小孩。你可以選擇先對自己小孩多一點殘忍,培養他含辛茹苦的能力,接受挫折的耐力;或者,等他長大以後,讓他面對殘酷的命運?
最終還要捨得、學會放手
日前有一則新聞,一對姐妹花兩人都不工作,只窩在家中上網,整天伸手跟家人要錢。有一天姐姐決定上吊輕生,妹妹等姐姐斷氣之後才去報警。類似這種啃老族時有所聞,我門診有一些媽媽深深為此困擾,小孩都30、40歲了,不工作就賴著給媽媽養。說是怎麼趕都趕不走,其實是捨不得,因為早就該動手處理小孩失業與宅在家的問題了。你不走、我走,賣掉房子、斷掉聯絡,早早逼小孩心理諮商,早點找到工作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爸媽們請記得,只靠愛不僅無法溝通無礙,還會終生擔心跟遺憾。不要覺得小孩還小,晚點再說;給孩子的心理建設很重要,而且一開始就要做好,記得要看得遠,要忍得、捨得,必要時也要小小的殘忍喔。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