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一個成功人生的想像該來自自己而非他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書:「按地位來論斷人是一種罪。」
撰稿:Ying Pu Hua
一種米養百種人。
能在職場上成功往往只有「強者生存,適者生存」,在面臨看似唯物主義的社會,你曾思索過關於你現在的這份職業,能帶給你「未來」什麼嗎?是金錢、成就、還是滿足感?
希望過索取的人生呢,還是過一種給予的人生?
「職業危機焦慮症」通常發生於週日晚上,面對要上班的前一天,腦子胡思亂想、心裡的壓力一沉,瞬間墜入自我實現與唯物主義相互拉扯的鴻溝之中,雖不至痛苦,但卻讓人焦慮難熬、徹夜難眠。
這是個事業恐慌的年代,在我們自以為理解人生目的與職業為何時,現實面總是來個正面重擊。
現今雖比以前容易過上好生活,但要保持淳樸、單純的心,卻比以往難上許多,事業的追趕、生涯規劃的焦慮讓我們成為人生焦慮症的囚徒,著名作者和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Alain de Botton說造成如此折騰人心的原因: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勢利鬼!
勢利鬼無所不在!
如果你今天參加一個派對,想必短暫的幾分鐘內,第一個遇上的問題就是:「你是做什麼的?」
這個經典問題,馬上會讓對方對你下評論,這就是現今最主要的勢利—職業勢利,勢利鬼總是切割那一小部份的你,來判斷你的價值,當你有光鮮的職位稱號他們便扒著你不放、敬你三分;若與你沒有利害關係,他們總立刻結束話題。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在乎職業、金錢、物質生活,這除了是能不能溫飽的問題,更牽扯到面子、情感層面,面對當今的經濟社會,我們常說自己生活在一個唯物化的時代,在物質壓力下養成社會群眾的貪婪性。
Alain de Botton說:「這其實不是個特別唯物的時代,只是我們所存在的這個社會,它把一些情感的獎勵掛鉤在物質上,而社會大眾要的不是物質優渥,其實,我們要的是那份掛在上面的獎勵。」
這樣的想法,使我們對奢侈財有了新觀點,也許,當你下次看到有人在開法拉利跑車時,不要想「這傢伙一定是貪心鬼」;你該試著同情的想「喔!這個人脆弱到不行,他需要很多愛滋養」,換句話說–要對他關愛,不要鄙視他!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使今日的生活過得比以往更複雜,其中一項便是對職業的期盼,過去因階級、性別、世襲的觀念讓我們很難對一份工作有很高的期待,然而,現在的價值觀卻總能充滿好消息:任何人能成就任何事,你可以選擇創業,只要你喜歡、你願意,任何事都可以出頭天,這想法棒透了!這意味著人類開始學習平等、尊重的精神!
不幸者 vs. 失敗者
在互動的社會關係中,我們總會因負面的事物帶來焦慮的情緒,嫉妒也好、鄙視的眼神也好,Alainde Botton點出這種自我低落循環,實質上都與「功績主義」相關。
在功績社會中,擁有天份、動力、技能,你就有機會爬到最高階級,但問題是:如果你打從心底相信那些在社會頂層的人都是精英,這也同時暗示,你正以一種殘忍的方法,相信社會底層的人天生就該在底層—這種想法讓失敗變得更慘忍。
當你碰上一個非常窮的人,你或許形容他是「不幸的」,但若他事業無成,你或許就會形容他「事業失敗」,然而在不幸者和失敗者之間,是真存有差異的,對於相信「誰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該有信仰上的變化,神不再是主導,自己才是主導者」。
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一書:「按地位來論斷人是一種罪。」
當你按照對方名片上所印的頭銜對他做出評價–這是罪,因為地位根本不能算數。換言之,誰都沒有資格能評論他人,因為你根本不明白他人的真正價值,關於不為人知的部份,你不能以全知的方式來看待他人。
在我們以認為理解「成功」為何時,若要你假想一個成功的人,你心底浮出的想法或許會是:這個人可能很有錢、在哪個領域很有名…等等,然而,這真的是成功嗎?
關於成功Alain de Botton提出更引人省思的觀點:
1. 你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成功
我們常聽到工作和休閒得相互平衡,但你不可能全部擁有,所有對成功的想像必須得承認他們同時也失去一些東西、放棄一些東西,我想一個智者能接受如我所說:總是有什麼是我們得不到的。
2. 我們對一個成功人生的想像不是來自我們自己而是來自他人
如果你是個男人,你會以父親做榜樣;如果你是個女人,你會以母親做榜樣,我們也易從電視、廣告等各樣市場的宣傳中得到我們對成功者的想像,這些東西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然而,培養自己獨特的觀點已經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了,若是長期受到他人的價值框架影響,很容易讓自己的夢想變得模糊不清,Alain de Botton慣以哲學角度,探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際遇:「我們不該放棄我們對成功的想像,但得確定那些都是我們自己想要的。」
當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已經夠糟糕了,最糟糕的是,若你在人生旅程的終點才發覺你所追求的從不是你真正想要的,這才是最悲慘的事情,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正是一種更寬容、溫和的成功社會,而不是功績主義的社會。
本文獲TEDxTaipei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