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經濟陷衰退,網文「上海搞成這樣很難過」引熱議,政府急扶民企難解投資者疑慮

中國經濟陷衰退,網文「上海搞成這樣很難過」引熱議,政府急扶民企難解投資者疑慮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說,他日前發表的「到了虹橋站,才知道上海是真沒錢了」一文,已提到站內通道兩側店鋪關門的關門,裝修的裝修,燈光昏暗,鐵鎖高懸,再無當年的熱鬧氣息。但大廳人頭鑽動,燥熱無比,虹橋已經節約到「連空調都捨不得開足的地步了」。這種悲涼雖然引發很多感慨,卻也有人憤怒質問他「你帶節奏是何居心」?

中國經濟陷衰退,網路文章「上海搞成這樣很難過」引熱議

(中央社)中國經濟陷入衰退,去(2022)年曾封城2個月的上海感受尤深。近日一篇題為「上海搞成這樣,我們都很難過」的文章在網路熱傳,直指上海繁華街區如今許多店鋪歇業,景象蕭條,是「家道中落的縮影」,引起許多共鳴,但目前已被刪除。

文章並直言,上海「本可以逃過一劫的」,「上海沒錢了,倒霉的可不僅僅是上海人」。而1年前中國左派名人司馬南等人(在封城期間)號召支持者對上海口誅筆伐,如果歷史可以重來,這些人「還會願意為了司馬南們而砸了自己和同胞的飯碗嗎」?

這篇由上海在地自媒體「鏘鏘一言堂」22日發表的文章首先直指,「我知道很逆耳,但還是很想說:看到上海現在的樣子,心裡莫名有點難過」。作者藉著陪外地友人在上海遊玩期問,目睹了虹橋站、南京路步行街和上海火車站的現狀,讓自己唏噓不已。

作者說,他日前發表的「到了虹橋站,才知道上海是真沒錢了」一文,已提到站內通道兩側店鋪關門的關門,裝修的裝修,燈光昏暗,鐵鎖高懸,再無當年的熱鬧氣息。但大廳人頭鑽動,燥熱無比,虹橋已經節約到「連空調都捨不得開足的地步了」。這種悲涼雖然引發很多感慨,卻也有人憤怒質問他「你帶節奏是何居心」?

文章描寫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說,偌大的置地廣場門口冷冷清清,美其名曰「升級改造」,只有最上面幾層營業,沒幾個人會去。想到6樓的餐廳吃飯,但通往2樓的電扶梯不通,再往上走,4樓以上的電扶梯也關停了,只能踩著電梯往上走,連開電梯的錢都沒了嗎?

文章指出,最讓人感慨的是南京路上的名店「美特斯邦威」,大門緊閉,鐵架裸露,幾個沒清除乾凈的大字若隱若現,門頭燈的電線醜醜地垂在空中,猶如「一塊巨大的狗皮膏藥貼在步行街上」。這寸土寸金的地方,不是該有大批企業擠破頭要來嗎?

作者表示,他送朋友離開時特意選了上海火車站,想專門看看網路影片裡提到店面幾乎全關的地下通道,「怕是謠言」。但親眼看了,證實所言確實不虛:賣文具的、賣服裝的、賣電話卡的、賣手機配件的都關了。一道拉下的鐵捲門背後「又是多少個小老闆的傷心故事」?

他提到,上述三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火車站的小店面是小個體戶老闆;虹橋站的大商鋪是財力中等的企業;南京路的大商場則是大企業和大集團。如今,不管是小老闆還是大企業,「關門的關門,調整的調整,跑路的跑路」,這樣的現狀是否就是「上海家道中落的縮影?上海可是中國商業氛圍最好的城市啊!」。

作者說,上海猶如「任勞任怨的大哥」,賺的錢都要貼 補家用的,只要兜(口袋)裡有錢,就沒有讓弟弟妹妹張嘴的道理。今年,「雲南小弟」(指上海對口援助的雲南省)卻直接張嘴要錢了。只是,看看上海這個樣子,「你相信地主家還有餘糧嗎」?

作者最後感嘆,「上海搞成這個樣子,我們都很難過,畢竟她本可以逃過這一劫的」!但他依然希望上海「只是摔了一跤,有點疼卻沒傷筋動骨,稍加休養生息,再造那個繁華上海」。更希望能「吃一塹長一智」,不要再當蠢貨而成為壞人的棋子,「上海傷不起,國家也傷不起」。

這篇文章發出後,在中國網路上迅速流傳,雖然目前已被刪除,但仍被不少網友以截圖的方式分享轉傳。根據尚存留的訊息,此文特別受到許多上海網友共鳴,並紛紛發出上海其他地區的見聞及相同感嘆。還有人邀請作者到外地務工者租住的小區看看,「那裡更蕭條」。

除上海網友外,不少外地網友也上網表示意見。其中有人說,深圳、成都、武漢、南昌等地的市面比上海更蕭條,連上海都這樣,何況其他地方。

宜家將關閉中國首家城市店  稱試點結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宜家(IKEA)7月13日宣布,年底將結束上海城市店的經營,指該店完成了階段性試點任務。這是宜家在中國首家位於城市中心的店面,在靜安寺附近,地處熱鬧的南京西路商圈。

中國經濟觀察如「黑盒子」,北京微調數據動作多

(中央社)多名經濟預測機構專家表示,中國經濟數據常以「季節調整」名義修正,卻未能詳加解釋過程;加上北京收緊數據公布流通,外界對於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觀察愈顯困難。

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年增率6.3%。《金融時報》引述多名經濟預測機構專家意見指出,中國經濟數據動輒修正、調整,加上獲得其他可交叉比對數據愈趨不容易,中國經濟數據的解讀變得非常困難。

報導指出,中國官方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較第1季成長0.8%;年增率6.3%;不過若以綜合前4季的季增長計算,推估年增率達6.8%。

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對於2022年數據進行「季節調整」,這很常見,也是例行公事,不過專家表示,這些調整在近年影響程度變得更大,官方對於這一過程沒有詳細解釋。

標普全球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這就是目前的處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多少,這對於市場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問「中國經濟是否陷入停滯」,給出一個沒有漏洞的答案不容易。

中國褐皮書(CBBI)執行董事卡齊(Shehzad Qazi)指出,中國無疑地變得更像是一個黑盒子,且一直沿著這個軌道前進。這家公司以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替代經濟指標,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消費比官方數據顯示來得弱。

報導提到,如何解讀中國經濟指標是個長期問題,這個問題在2023年有了更新的緊迫性,因為官方數據顯示,伴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防疫限制取消後,經濟動力將喪失;政策制定者也在努力應對貿易逆風、消費疲軟以及近兩年房地產現金緊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