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美國大學階級複製嚴重,落實族群平等的結果竟是讓「中產階級」消失在校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密西根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巴斯特多指出:「人們普遍存在誤解,認為籃球、足球等體育是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名牌大學、翻轉階級的工具,但其實體保生往往比一般學生更富有。」弗里德曼指出:「你的人生不應取決於你出生的環境,這是美國夢的核心。當社會為那些已經來自優勢背景的學生增加更多優勢時,就會阻礙其他學生取得成功的機會,也阻礙了美國夢。」
綜合《紐約時報》、《CBS》報導與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智庫Opportunity Insights的分析報告,美國大學存在嚴重的階級複製問題,在美國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中,有六分之一的學生來自收入為國內前1%的家庭,這些學生錄取名校的機率也比一般學生高出2倍。
此外,報告也發現,在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影響下,中產階級學生錄取頂尖學校的機率最少,甚至比中低收入戶的學生還低。
「非學術評分」成階級複製關鍵,體育並非翻轉階級的工具
Opportunity Insights於7月24日發布了分析報告,紀錄1999年至2015年,幾乎所有大學生的出勤率、父母所得稅記錄,以及2001年至2015年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其中,報告重點關注了八所常春藤聯盟大學,以及史丹佛、杜克、芝加哥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等12所大學。總共有50萬名學生以匿名的方式受到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在SAT或ACT測驗獲得相同成績的學生中,家庭收入為前1%的學生(家庭年收入超過61萬1000美元)錄取名校的比率,比其他學生高34%。家庭收入為前0.1%的學生,錄取機率則是一般學生的兩倍。報告也指出,學校在篩選SAT、ACT成績相同的學生時,會優先錄取父母為校友的學生。
造成此現象的其中一項原因,是美國在招生評分中納入「非學術評分」(Nonacademic ratings),以在入學考試成績相同的學生中進行篩選。非學術評分包含課外活動、志工服務和人格特質,富有家庭的考生在「非學術評分」中往往獲得比一般學生高的成績。
階級複製的現象也延續到了體保生的招募,根據調查,在家庭收入前1%的學生中,有八分之一的比例是體保生。然而,在家庭收入後60%的學生中,僅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是體保生。《紐約時報》指出,這是因為富裕家庭的學生較有機會接觸、培養體育技能,尤其是在一些冷門運動上,例如划船或擊劍。
密西根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巴斯特多(Michael Bastedo)指出:「人們普遍存在誤解,認為籃球、足球等體育是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名牌大學、翻轉階級的工具,但其實體保生往往比一般學生更富有。」
消失的中產階級
雖然富有家庭孩童錄取名校的機率最高,但最不被名校接受的,並不是貧窮家庭,而是中產及中間偏富的階級。
調查報告的數據指出,家庭收入在前30%至10%的學生,錄取名校的機率都低於全國平均,也低於收入在後50%的學生。其中,錄取率最低的,是前10%的學生。
《紐約時報》與《CBS》分析,此現象的成因是因為美國於前幾年,推動大學入學的「平權行動」(現已結束),規範大學在招生上落實「種族平等」,以種族考量是否錄取申請入學的學生。
對於中產階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既沒有足夠的財富與關係獲得更好的教育,也不是「平權行動」中所保障的弱勢群體。從結果來看,「平權行動」也沒有做到真正的排富,家庭收入在前1%的學生仍明顯佔有優勢。
研究人員指出,美國的大學除了落實種族平等以外,也應該改變政策,推動各學校的學生,在社會經濟層面上的多樣化。一名匿名的常春藤學校招生主任也直言:「我們招生的分佈非常不平衡,中產階級的孩子消失了。」
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也表達了對名校缺乏經濟多樣性的擔憂。他指出:「你的人生不應取決於你出生的環境,這是美國夢的核心。當社會為那些已經來自優勢背景的學生增加更多優勢時,就會阻礙其他學生取得成功的機會,也阻礙了美國夢。」
新聞來源
- Study of Elite College Admissions Data Suggests Being Very Rich Is Its Own Qualification(The New York Times)
- Ivy colleges favor rich kids for admission, while middle-class students face obstacles, study finds(CBS News)
- Children from wealthiest families more than twice as likely to attend elite universities, study finds(CNN)
- Diversifying Society’s Leaders? The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dmission to Highly Selective Colleges(Opportunity Insights)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羅元祺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