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我毁滅威脅從未遠去?關於原子彈的凌亂思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把核能放在「大過濾器理論」去思考,則可懷疑可能所有外星文明發明了原子彈之後,都會首先炸死自己,所以星際文明沒有出現。人類文明到今日都沒有(或還未)把自己炸回到石器時代,只是宇宙中極少數(如果不是唯一)的例外。這點,可能純粹是好彩。畢竟回顧冷戰史,人類距離自我毁滅有太多次的擦身而過。
文:梁啟智
不用擔心,還未看《奧本海默》,以下不會有劇透。雖然這件事情……已有大量的歷史紀錄,也不需要擔心劇透不劇透,對吧?隨電影上影,很多網站都做了關於原子彈歷史的專題,相當有教育意義。我們已活在後冷戰(或二次冷戰?),這一代的年輕人都沒有美蘇對抗的記憶,沒經歷過曾經每天活在全人類滅絕的陰影當中。趁電影上映,重新思考這點,也是好事。
我不是個會隨便講世界大戰的人。我慶賀人性,覺得人的感情很珍貴。就算是車禍死了一個人也值得哀悼,何況百萬人?大規模的滅絕代表極大規模的傷痛,這件事的份量十分之重。只要想一想,也心寒。
我一直對費米悖論很感興趣。簡而言之,費米悖論質疑以宇宙的浩瀚和歷史,沒理由不是到處都有超高智慧的文明,總有一種在附近;但目前為止的觀測,人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物,地球是孤獨的。費米悖論的解釋有很多種,例如說是外星人刻意不讓我們見到,又或我們的宇宙其實是假的,我們都活在一個虛擬實景當中。還有一種解釋,稱為「大過濾器理論」,即宇宙中的生命有很多,但要進化成可以縱橫宇宙的星際物種之前,有些門檻要先跨過。原子彈的發明,就是一個可能的門檻。
如果有外星人,我們可推想他們的科技發展大概和我們的差不多:既是智慧生物,應該有某種社會分層,然後就會有資源競爭,然後就會有出於資源競爭的科技發展。而在眾多的外星文明當中,總會有一些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發明原子彈。畢竟物理定論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一樣,可推想外星人無論有幾多個頭幾多隻眼幾多隻手,一樣會經歷學會運用機械能、化學能,然後是核能的進程。
把核能放在「大過濾器理論」去思考,則可懷疑可能所有外星文明發明了原子彈之後,都會首先炸死自己,所以星際文明沒有出現。人類文明到今日都沒有(或還未)把自己炸回到石器時代,只是宇宙中極少數(如果不是唯一)的例外。這點,可能純粹是好彩。畢竟回顧冷戰史,人類距離自我毁滅有太多次的擦身而過。
人是群體動物,我相信在某些面向我們可以說人性本善的。例如我們重視關懷,我們會哀悼死亡。當然,現實上會有其他的力量蓋過這些原有的傾向。但我有一個信念,如果人能自由地取得信息、自由地思考、自由地選擇,善的一方是會被發揚的。回到原子彈,美國比納綷德國先發明原子彈就是一件好事。雖然自由的美國結果也是用了原子彈,但首先一九四五年的美國在制度上比今天有更多缺陷,其次我挺肯定如果納綷德國有原子彈的話會用得更沒節制。
一九四五年的美國在社會制度上真的是挺糟糕的。如果說當時的美國運用原子彈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那當時美國在戰場內外不人道的行為還有很多。只是這問題從來是相對的,對吧?更重要的,是盟軍在二戰中號稱為自由而戰,願景是有力量的,戰後亦要找數,之後全球各種形式的社會變革都可以追回到盟軍的勝利之上。
來到今天,大規模滅絕式的戰爭其實未有真正遠去。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慶賀人性,不想人類文明被「過濾」掉的話,我猜最起碼,站在會對大規模滅絕作出反省,或最少容許社會爭辯戰爭意義的一邊,應該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Patreon。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關於原子彈的凌亂思考」)
相關文章:
- 反核(二之一):核武下的和平──「不先用核武」vs「相互確保毁滅」
- 麥克尼爾《世界史》:大眾對菁英、非理性對理性、自發對控制,20世紀西方經驗存在明顯矛盾
- 《大科學》:歐本海默對於發明出原子彈,感受到痛苦與折磨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奧本海默”的相關議題
- 2023-07-28 「芭本海默」意外引爆熱潮,但一開始原本只是華納的復仇計畫?
- 2023-07-27 「芭本海默」魅力不減:上映5天《奧本海默》北美破億,《Barbie芭比》突破2億努力追趕《超級瑪利歐兄弟》
- 2023-07-26 人類自我毁滅威脅從未遠去?關於原子彈的凌亂思考
- 2023-07-26 《奧本海默》與《芭比》的雙贏競爭,導演諾蘭、席尼墨菲怎麼看待「芭本海默」的熱潮?
- 2023-07-26 還沒看諾蘭《奧本海默》?15點無雷指南(下):眼花撩亂的人物關係,電影中的焦慮一次詳解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