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7月升息1碼至22年高點,保留後續調高空間,鮑爾:通膨回歸2%預計2025年才會達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決策官員一致決議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達2001年初以來最高的5.25%至5.5%。聯準會去(2022)年3月開啟緊縮循環後曾連10度升息,今年6月「跳過」一次升息後再次調高利率,早在市場預期中。至於下一步怎麼走,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會後記者會守口如瓶,重申一切取決於經濟數據。
聯準會升息1碼至22年高點,保留後續調高空間
(中央社)美國聯準會持續對抗通膨,今(27)日宣布升息1碼,政策利率達到22年高點,且保留後續調高空間。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重申,通膨回歸目標2%還有「長路要走」,今年預料不會降息。
歷經2天例會,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決策官員一致決議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達2001年初以來最高的5.25%至5.5%。聯準會去(2022)年3月開啟緊縮循環後曾連10度升息,今年6月「跳過」一次升息後再次調高利率,早在市場預期中。
至於下一步怎麼走,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會後記者會守口如瓶,重申一切取決於經濟數據,9月升息或利率維持不變都有可能,例會前不會預做決定。
鮑爾說,聯準會緊縮政策控制通貨膨脹已有長足進展,但官員認為政策仍需要處在限制性水準「一段時間」。官員如認為合適,準備進一步調高利率。
美股在鮑爾發言期間由黑翻紅,但投資人在他重申今年預料不會降息後熱情消退。即使如此,道瓊工業指數終場仍上漲0.23%,連13個交易日收紅,拉出1987年以來最長漲勢。標準普爾500指數小跌0.02%,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為0.12%。
聯準會為恢復物價穩定,16個月前開始調高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大流行初期趨近零的超低利率,期間曾連4度升息3碼。今年以來,聯準會放慢升息步調,甚至在6月踩煞車,以觀察貨幣政策緊縮對整體經濟產生的效果,但多數官員當時預期下半年還會升息2碼。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3%,遠低於去年6月衝上的40年高點9.1%。這份數據低於市場預期,也令許多投資人期待聯準會7月升息1碼後就會收手,結束升息循環。
鮑爾以「令人欣喜」形容6月CPI數據,但強調這只是單月數據,聯準會需要見到更多經濟成長趨緩、供需趨於平衡的數據,才會更加放心。
鮑爾說詞與負責制定利率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後聲明相呼應。
扣除利率決策改變,最新聲明與6月內容大同小異,以官員「將持續評估更多資訊及其對貨幣政策的意涵」為未來操作預留空間。
隨著利率陡升,美國CPI年增率一年來顯著下滑,但剔除波動較大食品、能源且反映物價基本趨勢的核心通膨顯現僵固性,令官員憂心忡忡。近期美國汽油價格回升,加上俄羅斯退出俄烏戰爭期間有利糧食運輸的黑海穀物協議,都可能使通膨持續降溫化為泡影。
聯準會長期通膨目標為2%,偏好參考計算有別於CPI的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美國5月PCE物價指數年增3.8%,6月數值預定本週稍晚公布。
鮑爾在記者會說,通膨回歸目標2%還有「長路要走」,預計2025年才會達標。
今年美國經濟展現韌性,勞動市場、消費支出雖在高利率壓抑下降溫,但經濟未如部分專家預期陷入衰退。鮑爾罕見證實,聯準會內部經濟學家已不再預期出現衰退,也就是說,聯準會有望實現壓制通膨之餘避免經濟衰退的「軟著陸」。
聯準會決策官員預定8週後再次集會,這段期間將有2個月的就業、通膨數據供官員參考。最新利率期貨市場行情顯示,聯準會9月20日宣布升息1碼的機率約20%,略高於一週前水準。
Federal Reserve Chair Jerome Powell told reporters that, "given the resilience of the economy recently," the Fed staff no longer forecasts a recession for the U.S. https://t.co/8hHIj8Ifav pic.twitter.com/6AsSIbCbrs
— ABC News (@ABC) July 26, 2023
聯準會升息1碼,美股收盤幾乎持平道指連13紅
(中央社)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宣布本月升息1碼,美股主要指數今天盤間震盪,收盤幾乎持平,但道瓊工業指數連續13個交易日收紅。
道瓊工業指數小漲82.05點或0.23%,收35520.12點。
標準普爾500指數小跌0.71點或0.02%,收4566.75點。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7.28點或0.12%,收14127.28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挫55.89點或1.49%,收3699.37點。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聯準會利率連10升後宣布本月暫不升息,暗示下半年升息2碼
- 聯準會停止升息令人擔憂:通膨若死灰復燃,下半年可不是再升1、2次能解決的事
- 匯率與地緣政治:人民幣同盟扯後腿助長跌勢,亞洲各國貨幣會不會「競貶」?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臺北創業幫 2023 Global Health Tech Connects Taipei 盛大開辦,看國內外新創如何利用科技打造未來的醫學健康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臺北創業幫(Taipei Entrepreneurs Hub, TEH)」是由北市府產業發展局為了提升國際產業人才所經營的社群服務平台,專注於向國際新創圈推廣臺北的創業環境與資源,並強化國際新創團隊與臺北的企業、投資人、政府等相關單位與團隊連結,同時藉由 Demo Day 邀請全球優秀的新創探索潛在合作機會,協助新創品牌發展。
國際新創與北市府團隊激盪創意,建構未來大健康產業
今年度以醫療保健產業為主軸,在內科創新育成基地(t.Hub)舉辦「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論壇與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由比翼生醫創投、臺北醫學大學及臺北生技園區等企業合作夥伴,評選出來自新加坡、印度、立陶宛、捷克、美國等 6組國際傑出新創團隊,邀請來臺北參與發表會,並安排媒合會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與臺灣企業代表交流。
臺北市長蔣萬安出席下午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談到,過去他曾以律師的身分,在矽谷協助新創團隊發展,深刻體會新創有資金募集、人才難覓、市場拓展、規模化及國際化等問題。因此,除了歡迎各國優秀新創團隊來到台北之外,他也致力於讓台北市成為一個對創業家更友善的城市,增加國際人才留駐及產業合作機會。

AI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保健產業,國外新創這樣做
今年掀起的 AI 人工智慧熱潮,在 2023 臺北國際健康科技交流會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也同樣成為主流,各家新創聚焦於利用 AI 人工智慧,提高醫療保健的品質,減少傳統醫病之間的落差。
國外團隊 Humanity 利用穿戴式裝置監測,將身心及老化狀況透過 AI 量化並即時顯示於 App ,讓使用者能更瞭解健康狀況,也能朝著更長壽健康的生活型態邁進;Maya MD 打造線上 AI 個人健康助理,根據過往的病史資料及 AI 人工智慧的判斷,協助病患評估健康狀況,即時得到必要的治療與協助。

同樣搭載 AI 人工智慧平台的 Firefly,則是協助家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能藉由科技的輔助,健全小孩的心理狀況,提早發現可能的心理疾病,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療與幫助。iFlow 則是以人類腦波資料與機器學習辨識 ADHD 患者健康狀況,藉此預測並控制各種可能對病患造成傷害的潛在風險。立陶宛團隊 Ligence 將 AI 人工智慧導入醫學圖像分析,提升分析及檢測的速度及準確度。此外,Zima Sensor 從醫療產業中的冷鏈著手,以 IoT 結合可重複使用的包材,減少過程中所產生的耗損及廢棄物,使企業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朝著永續環境前進。


北市新創展現亮麗成果,持續深耕醫療保健領域
國外 6 組新創及臺北生技獎團隊也同樣展現不俗的成果,獲得 2023 年的臺北生技獎創新技術獎的錫安生技,以獨家的 IPROTON 質子標靶癌症治療系統,降低設備建置成本及合理化病患費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同樣榮獲創新技術獎的得主振磬科技 EpiSonica 以振磬標靶音波刀無創熱消融治療系統,提供患者精準、安全的熱消融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藉由半導體晶片幹細胞自動化技術,製造臨床等級的 IPCS-MSC (IMSC)治療產品,此成果獲得 2023 年臺北生技獎跨域卓越獎的殊榮。未來也期待藉由臨床團隊與生醫產業聯手建立高效、自動化的生物晶片及檢測平台。

除了前述三家企業外,邦睿科技(Bonraybio)則選擇切入目前市場上稀少的男性不孕症整體解決方案,以其所發明的微型化高畫素顯微光學鏡頭,結合自行開發整合的軟硬體平台,再加上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多種模型讓AI深度學習運用在影像分析,準確產出檢測結果。由醫生創立的新創企業 Dent&Co 主打 No-Code, No-Download, 跨渠道的線上平台及服務,近期更是新增了聊天機器人 CRM 給醫療專業人員,讓看診前後的體驗更加多元且便利。
最後,目前進駐於 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的伍碩科技 5voxel ,致力於提供 3D 影像技術解決方案,像是 3D 相機設計、校正(包含結構光、雙目、TOF)、手勢辨識、人流偵測等 3D 相機應用軟體開發、3D AIoT 方案。旗下產品包含 VoxelGesture(終端 3D 手勢辨識裝置)、VoxelCount(終端 3D 人形感測並計數裝置)、3D 人臉辨識,應用的場景也十分廣泛,從醫療照護到 VR 應用都可見其蹤影,特別是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 ToF)仍然是個成長中的市場,除了手機的臉部辨識外,自動駕駛、智慧家庭、智慧製造等領域都有機會受惠,國內許多半導體大廠皆對此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而伍碩科技 5voxel 日前也成為國際半導體廠商首家 AI 合作開發客戶。

從今年度的 Demo Day Showcase 活動可看出,國際的創業團隊展現了他們充滿活力的創新精神,國內的新創企業也同樣具備厚實的技術、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極具發展性的未來。隨著世界邁入高齡化社會,大眾健康意識更加成熟的情況下,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重視,作為產業創新領頭羊的新創亦是如此。透過臺北創業幫平台和北市府的全力支持,在將這些創新服務引進臺北的同時,也期望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團隊,共同充實臺北的新創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