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撤出中,DRM之惡與我們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售賣實體物品的亞馬遜中國網店,如果有一天撤出中國,對用戶來說也不見得有多複雜,大不了在停運前說明往後的退貨和保養安排而已。Kindle中國結業之所以延宕兩年多,除了因為用戶量大,書籍繁多,歸根究柢是DRM之惡。
時代的眼淚
Kindle 中國
2013.06-2023.06.30
去年6月2日,亞馬遜中國發出通知,表示將於本年6月30日關店。消息公布後在中國大陸引起極大迴響,香港人卻普遍沒有感覺,台灣人則更不用說;我甚至懷疑,即使一年多後,Kindle中國網上書店已經正式結業的今天,香港和台灣有多少人關心,甚至知道此事。
Kindle撤出中國 與我何干
對於中國大陸的一眾讀書人,自2013年踏足中國的Kindle黯然消逝卻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網民把事件稱為「時代的眼淚」。
當然,同時使用中國大陸和海外互聯網的「兩棲網民」都能感受到,打從2010年Google(被)退出中國,改革開放時代早就開始落幕,往後的Airbnb以及大量國外互聯網服務,以及最近LinkedIn撤出,都是時代巨輪下的必然產物。不知不覺之間,近年國外新發展的互聯網服務,大多預設不支持中國用戶,反正最終也會因為各種問題而被逼撤出,不如打從一開始就省卻麻煩。身處中國難以使用以太坊等區塊鏈服務是常態,中國香港人用不了ChatGPT、Bard等已經不再覺得意外,反倒是「科學上網」使用各種AI工具的教程才是新聞,廣為流傳。
以外商撤資而言,Kindle退出只是再加一個案例而已,但Kindle書城除了是一盤生意,也象徵著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對外開放,上億計的年輕人透過Kindle吸收大量海外的訊息和知識,隨著 Kindle撤出而倒退的,豈止是中美兩國的貿易關係而已。
我知道無論再怎麼說,台灣和香港的讀者還是會覺得事件離自己很遠,顧不上中國網民,這份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不過,我想藉著事件討論的,是DRM之惡。

DRM:數位文件上鎖
簡單來說,DRM是以技術手段把數位文件上鎖,只供獲特定授權的用戶在特定工具上使用。
DRM一般理解為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的縮寫,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數位版權管理」。不過,一向倡議開放的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認為這個說法誤導,主張DRM應該叫作Digital Restrictions Management更符合事實。
DRM的出現,源於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差異。數位世界中,任何數據和文件都能無限複製,複製品和原品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近乎沒有成本,操作門檻也很低。
於是,隨著個人電腦普及,開發商開始將軟體上鎖,避免用戶私下分發,逼使用戶向開發商購買軟體。互聯網普及後,越來越多內容透過數位媒介分發,DRM技術陸續應用在遊戲、電影、音樂、圖書等各個領域。
知識有價,為了保障知識產權而把數位文件上鎖,就好像為了保障房子不會被人佔用而鎖上大門,一切彷彿理所當然,非常合理,除了一點:既然數位世界跟物理世界的本質有別,百分百照搬物理世界的法規與邏輯,本質上就站不住腳。
保障權益還是限制使用
整個Kindle退出中國的安排延續兩年多,從2022年中公布消息,停售硬件,2023年中關閉網站停售電子書,2024年中不再允許下載已經購買的書本,不再支援把書本發到裝置,Kindle app下架等,中間還有很多細節。
試想像,假如進中國的歷史更久,客戶人數更多,生意規模更大的麥當勞要撤出中國,雖然迴響一定更大,對顧客的唯一影響卻只不過是明天沒得吃而已,斷不會需要處理過往買過的漢堡包,畢竟你已經吃進肚子了。
同樣,不受這次事件影響,售賣實體物品的亞馬遜中國網店,如果有一天撤出中國,對用戶來說也不見得有多複雜,大不了在停運前說明往後的退貨和保養安排而已。Kindle中國結業之所以延宕兩年多,除了因為用戶量大,書籍繁多,歸根究柢是DRM之惡。
DRM貌似對書商提供保障,對用戶而言卻徹頭徹尾是種限制,明明付款買了書,卻必須先登錄亞馬遜帳號,才能在亞馬遜獨家的Kindle設備或應用閱讀。說白了,這不是買而是租,讀者從來不曾擁有「購買」的書籍,只是亞馬遜承諾可以在特定環境永久、無限次閱讀它們。這個承諾的期限顯然沒有一萬年之久,不過如你所料,我們早就簽署了那些用詞艱深、動輒上萬字的用戶條款,平台說了算。
我無意抹黑誰,從我的自身經驗,亞馬遜的服務大部分時間都很出色,Kindle的設備便宜又好用,應用支援的平台也很豐富。這次撤出中國,平心而論整個安排也考慮得相當周到,提前一年多宣布,之後又有整整一年時間給用戶下載檔案等等。
但這些安排如何為用戶設想都好,都無改DRM限制用戶應有權利這個事實。要不是從Kindle購買的電子書被上鎖,要是從Kindle買書是銀貨兩訖,讀者付款後獲得開放格式的文本,無論是epub、pdf、mobi甚麼都好,書買了就是屬於自己的,今天亞馬遜關門大吉,用戶大不了就是換個閱讀器而已。
亞馬遜是全球最大、服務最好的書店,DRM尚且令用戶體驗變得如此糟糕,遑論各種遊戲、影音等數位內容平台。更何況,用戶權益以外,DRM還造成平台監控、窒礙知識流通等更深遠的問題。
連Steve Jobs都反DRM
我人微言輕,洋洋數千字勸喻電子書平台和版權持有人摒棄DRM,再義正詞嚴也好,只會被視為忽視商業規律的離地左膠。不過如果我告訴你,連一向擁抱封閉的Steve Jobs都反對DRM,或許你會願聞其詳。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