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執委會主席:不會容忍對烏克蘭、印太地區侵略;俄軍飛彈攻擊澤倫斯基故鄉,至少6死75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馮德萊恩沒有指名道姓提到中國,但她重申了歐盟對於聯合國常設仲裁法院一項裁決的認可,這項於2016年發布的裁決認定,中國基於歷史因素對近乎整條南海水道的主權主張無效,中國的「九段線」主張沒有法律依據。北京則拒絕承認上述裁決,不予理會。
歐盟執委會主席:不會容忍對烏克蘭、印太地區侵略
(中央社)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31日重申歐盟認可一項2016年發布、認定中國在南海主權主張無效的仲裁時警告,歐洲不會容忍對於烏克蘭或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侵略。
《美聯社》報導,歐洲聯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在馬尼拉舉行了旨在加強雙邊貿易、經濟、和安全合作的會談後,於聯合記者會發表以上談話。
這兩位領導人宣布,將重啟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與菲律賓之間一項自由貿易協定的協商。這項談判於2017年、小馬可仕的前任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總統執政期間陷入停滯。
馮德萊恩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強調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她指出,俄烏戰爭顯示專制領導人「願意依威脅行事」。
馮德萊恩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動搖了國際秩序的基礎,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如領土完整和主權。」
她說道:「這就是為什麼歐洲支持烏克蘭勇敢地抵抗侵略者,因為非法使用武力是不被容許的,在烏克蘭不能容忍,在印度-太平洋地區也不能容忍。歐洲安全與印太地區安全是不可分割的。」
馮德萊恩強調:「在這個相互關聯的世界,挑戰基於規則建立的秩序會影響我們所有人。」
馮德萊恩指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印太地區日益升溫的緊張局勢感到擔憂。」她補充說,歐盟支持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因為一個免受脅迫威脅的印太地區是我們所有和平穩定與我們人民繁榮的關鍵。」
她含蓄的措辭與美國高層官員的說法不謀而合,美國對於中國在有爭議的南海日益具侵略性的行動,已發出了警告。
馮德萊恩沒有指名道姓提到中國,但她重申了歐盟對於聯合國常設仲裁法院一項裁決的認可,這項於2016年發布的裁決認定,中國基於歷史因素對近乎整條南海水道的主權主張無效,中國的「九段線」主張沒有法律依據。北京則拒絕承認上述裁決,不予理會。
馮德萊恩表示這項裁決「具有法律約束力」,並為和平解決爭端奠定了基礎。
她表示,歐盟已經準備好與菲律賓加強合作,透過共享資訊、進行威脅評估、和強化菲律賓海岸防衛隊能力來加強區域海上安全。
中國曾警告美國及其盟國不要干涉它所稱為純屬亞洲的爭端。在過去10年間,中國把南沙群島7個有爭議的珊瑚礁轉為飛彈保護的島嶼基地,這引起西方政府以及包括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台灣等敵對聲索國的擔憂。
俄軍飛彈攻擊澤倫斯基家鄉,增至6死75傷
烏克蘭官員表示,俄羅斯軍隊31日用飛彈攻擊烏克蘭南部的克利福洛市(Kryvyi Rih),已造成至少6人喪命,還有75人受傷。
《路透社》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於網路上傳的影片顯示,一棟9層樓建築物側面的大洞冒出濃煙,另一棟4層樓建築物幾乎被夷平。
克利福洛市所在的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州長賴薩克(Serhiy Lysak)在通訊軟體Telegram發文寫道:「克利福洛已有6人死亡。」
市長維庫爾(Oleksandr Vilkul)指出,死者包括一名10歲女童和她的45歲母親。
賴薩克更說,有多達75人受傷,其中包含年齡介於4歲至17歲的6名孩童。
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的戰爭爆發前,克利福洛市的人口超過60萬人,在這座城市長大的澤倫斯基說,31日的俄軍空襲擊中一棟住宅和一棟大學建築物。
澤倫斯基於Telegram指出:「這種恐怖活動不會嚇倒或擊潰我們。我們正在努力拯救國人。」
他還提到,有超過350名救難人員參與救援行動,試圖救出受困建物瓦礫堆下的民眾。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俄前總統:烏克蘭若反攻成功,俄將動用核武;基輔開始與華府諮商,加入北約前提供安全擔保
- 「我們永遠不會與俄羅斯人握手」:烏克蘭擊劍選手拒絕向俄運動員握手,比賽資格遭取消
- 原本沒什麼關聯的北約與中國,現在同時站在關鍵十字路口上
- 北約峰會公報15次提及中國威脅,但分析指北約還沒準備好「東進亞洲」
- 烏克蘭戰爭產生的國內壓力,西方與俄羅斯哪一邊會先崩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