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淺談安華外交政策:任相半年已出訪10國,身為民主派穆斯林讓西方國家更願意加強合作

淺談安華外交政策:任相半年已出訪10國,身為民主派穆斯林讓西方國家更願意加強合作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Photo Credit: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安華作為民主自由派穆斯林,很可能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歡迎,因此更願意與馬國加強合作關係。安華有意在伊斯蘭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任相半年內就已訪問兩個伊斯蘭教國家,更是安華出訪國家中,少數屬於東協區域外的國家。安華對民主的強調,以及他公開表明的政治理念,使得西方國家也非常願意與之合作。

文:黃以樂(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輔佐研究員)

前言

馬來西亞(簡稱「馬國」)的外交政策向來在首相或政府的更替後,僅有小幅度的變動或調整。因此,即使在前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下台以後,馬國首次出現政黨輪替,馬國已制度化的外交政策仍使其在對外關係方面,保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維繫與相鄰國家的緊密關係、積極參與重要的區域性組織、在美中之間盡可能保持同等距離,以及對「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的態度。儘管如此,每位首相的個人特質還是多少會影響馬國外交政策體現方式。例如,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在馬國不結盟政策的基礎上,期以在「南方國家」(Southern Developing Nations)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馬國近年來因內部政治的不穩定,其首相更專注於鞏固政權,而非推進馬國的外交政策。

自2020年「喜來登政變」(Sheraton Move)以後,馬國政局變得極不穩定,政治危機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馬國民眾在剛適應新一任首相後,又因某些議員跳槽或選擇支持他者而使該首相被迫下台。2020年,「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簡稱「希盟」)政府因「喜來登政變」而垮台。時任首相馬哈迪下台後,由當時新成立的政黨聯盟「國民聯盟」(Perikatan Nasional,簡稱「國盟」)的領袖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所代替。但在慕尤丁執政將近一年半後,又因合作夥伴「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簡稱「國陣」)的倒閣行動,被迫下台將首相一職讓給依斯邁(Ismail Sabri)。

Screenshot_2023-08-07_at_9_16_32_AM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製表
表一:馬來西亞2018年至2022年首相與執政/在野黨輪替之簡要說明

在2018年至2022年之間,馬國出現三任首相,政府多次更迭卻不見政局更趨穩定。面臨如此動盪的局勢,新上任的首相和政府皆將大部分心力投入到穩固政權。而在各政黨明爭暗鬥之際,馬國亦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疫情」),成為執政者關注的另一重點。三任首相中,僅馬哈迪在「喜來登政變」之前享有較安穩的政治局勢,而慕尤丁及依斯邁即使成功上任,僅掌握微弱的優勢,皆面臨隨時失去政權的可能性。因此依斯邁成為首相不久後,向在野黨陣營提出一項跨黨派的合作協議,以確保其政權的穩定性。事實上,慕尤丁在被迫下台前也向在野黨陣營釋出橄欖枝,以部分重要的制度改革換取在野陣營對政府的支持,然而在野陣營拒絕該提議。而依斯邁很大可能從慕尤丁處獲得靈感,在就任後便快速與希盟達成協議,於2021年9月13日雙邊簽署諒解備忘錄(MOU),相當於執政黨與國會中最大在野陣營達成「停火協議」。

隨著國陣與希盟達成「停火協議」,馬國政治動盪的日子暫時告一段落。而依斯邁於不久以後便推出其外交架構:《關注連續性:馬來西亞在後疫情世界的外交政策架構》(Focus in Continuity: A Framework for Malaysia’s Foreign Policy in a Post-Pandemic World)。其內容強調馬國過去持續主張的外交政策,但也針對部分新興議題如:數位經濟、公衛醫療、網絡安全、永續發展等,制定馬國中長期的策略目標。

(馬來西亞前首相依斯邁沙比利曾提呈第12大馬計畫)

值得一提的是,希盟在2018年當政後,以馬哈迪為首的政府亦曾於2019年推出其外交架構:《新馬來西亞的外交政策架構:連續性的變化》(Foreign Policy Framework of the New Malaysia: Change in Continuity)。由於是馬國首次由國陣以外的政黨當政,因此馬哈迪的外交政策架構強調新的改變。而依斯邁則是在政治動盪、新冠疫情和經濟蕭條的夾擊下,祭出其外交政策架構。因此聚焦於穩定與應變。儘管如此,兩者並未有充足的時間具體化其外交政策,馬哈迪因前述「政變」下台,而依斯邁則是在大選中敗陣。

2022年11月19日,馬國舉行第15屆全國大選,該選舉結果反映出馬國過去兩年之久的政治局面。馬國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懸峙議會」(hung parliament),在222國會議席中,希盟以82席成為最大聯盟,國盟取得73席,而國陣則取得30席。

Screenshot_2023-08-07_at_9_16_47_AM
資料來源:《海峽時報》
圖1: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投票結果

堅持數十年的安華.依布拉欣(Anwar Ibrahim),在馬國史無前例的大選結果中,於2022年11月24日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第10任首相。其率領由希盟、國民陣線、砂拉越政黨聯盟、沙巴人民聯盟等政黨組成的「團結政府」,總國會議員席次高達148名,占馬國國會三分之二的議席。安華的成功除經歷此次激烈的選舉外,尚經各政黨馬拉松式的談判,在跨黨派的支持下終於成為馬國首相。此結果更被視為馬國自2020年「喜來登政變」以來,政局不穩定的句點。

安華就任首相以後,各界不僅是對馬國經濟前景持有高度期待,更是預期馬國會在外交方面更為積極活躍。隨著團結政府的成立,首相安華所面臨的政治威脅大不如過去馬國政治動盪時期,預期應有更多機會推進馬國外交政策。此外,安華相較於疫情期間的兩任首相,在外交場合中掌握更多優勢,對於馬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應有更多正面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