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推動年輕族群三次免費諮商,如何挑選適合你的心理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跟有醫生有分科別一樣,每個心理師也都有自己擅長的議題。而目前的研究告訴我們,沒有所謂「最好」的心理師,只有「適合」你的心理師。所以了解心理師擅長哪些領域是件重要的事情 。
文:李秉修|審訂者:溤子旂
從2023年8月1日起衛福部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年滿15歲至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者,都可以有三次免費的諮商補助,但有機構可能需要支付小額掛號費,可以到衛福部相關頁面查尋有合作的機構。方案的常見問答QA在衛福部的官綱,大家可以去看看。
而這篇文主要是在講如何挑選一位心理師,以及在諮商中自身的權益。 這次方案的合作對向是以「社區諮商所」、「診所」、「醫院」(下稱諮商機構)為主,所以在這先不討論「高中輔導室」與「大學的諮商中心」。要不然筆者建議可以先去高中輔導室排心理輔導或大學諮商中心排排看心理諮商。以大學而言,大部份的學校會提供六到八次免費的心理諮商,這遠比「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三次)」還來得多,缺點是可能需要等待的時間會比較長,而且不能夠主動選擇想要的諮商師。 以下進入主題,如何挑選一位諮商師?
1. 依心理師擅常的主題與族群來找
就跟有醫生有分科別一樣,每個心理師也都有自己擅長的議題。而目前的研究告訴我們,沒有所謂「最好」的心理師,只有「適合」你的心理師。所以了解心理師擅長哪些領域是件重要的事情 。
在諮商機構官網裡,通常都會有心理師的專長、學歷、諮商心理師字號、臨床心理師字號等。如果沒有代表需要小心,因為個案是有權利知道自己心理師的受訓背景、學歷等資料(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諮商專業倫理守則,2022;邱瓊慧、邱韻蓉、陳宜燕、黃莉婷,2013),如果沒有代表這個機構沒有足夠的透明度。
以位於台中的訴心理諮商所為例,裡面有一位倪凡羽諮商心理師,我們從他的簡介中可以看到她擅長:「青少年、成人早期自我探索與成長、悲傷失落調適、情緒照顧與壓力調適、人際、家庭關係困擾、親密關係、感情議題困擾」。所以有對到來談主題的人就可以考慮繼續看下去。
而如果你是LBGTQ+的族群,也可以找尋LBGTQ+友善的諮商師或者是性別友善的諮商所,以高雄為例,「小宅心理諮商所」就是個例子。
2. 依學派(取向)來找
在心理治療領域裡有數百種治療取向,而Corey寫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是我們諮商界必讀的聖經,他把學派分成12種主要的取向,分別為:精神分析(含榮格取向、客體關係)治療、阿德勒治療、存在主義治療、個人中心治療(或稱當事人中心)、完型治療、行為治療(含眼動心身重建法、正念、辯證行為為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含理情行為治療)、現實治療、女性主義治療、後現代取向(含敘事治療跟焦點解決治療)、家庭系統治療、整合式治療。其它常見的還有:精神動力治療、認知治療、身體取向治療、心理劇、人際歷程治療、藝術治療等……。(Sharf, 2019)
這些都是你可能在諮商師的自我介紹裡面看到的「學派關鍵字」,但要好好的說明這些學派應該需要一學期三學分的課程,在這實在沒有辦好好說完,我在網路上也沒有看到一個很好的總覽介紹,建議看到諮商師的諮商學派可以去Google、ChatGPT、去博客來找書或Youtube 啟點文化「心理小學堂」,他們有介紹到主流的諮商學派。
再次以倪凡羽諮商心理師為例,我們從他的簡介的「專業訓練」與「諮商理念」裡面她有寫到她擅長「敘事取向」的心理治療。我們因而得知她是敘事取向的諮商心理師,如果想更了解敘事取向諮商,可參閱由黃錦敦於2018年所著之《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
3. 諮商師的論文有什麼玄機?
論文是成為一位諮商或臨床心理師的必經關卡,大家可以到國家圖書館建立的「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去查尋心理師的畢業論文與畢業年度。除了國外留學或者極早期的心理師會查不到之外,一般而言都有該要有資料。這是公開且不用付費的網站,註冊完就可以使用了。
在搜尋欄位選「研究生」就可以找到該心理師的論文,只是有時會有不同科系、同名同姓的學生,要翻一下。
以暢銷書作家兼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為為例,他的畢業論文為《國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編製及效度研究》,有些心理師從事的工作跟他的畢業論文有關係,像這位諮商師就是。如果心理師的工作方向跟他的畢業論文有關係,是一個加分項!因為這代表諮商師對其工作有更多知識面上的了解。他擅長的議題可能是:學習困擾,擅長的族群可能是:國中生。然而目前陳志恆老師應該沒有「執業登記」所以沒在接案。所以大家不用去找他諮商。
「執業登記」是另外一回事了,當心理師取得「證照」後,依據心理師法第二章第7條,必需向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管「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才能接案。因陳志恆老師有諮商心理師字號,但在醫事機構查詢及醫事人員查詢系統裡沒有資料,所以我們推斷陳志恆老師目前沒有執業登記,所以不能夠接案。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裡面會有資料寫到他論文出版(也就是畢業年度)為2009年。我們可以依此知道他大約從事心理諮商2023(今年)-2009(畢業年)=14年。且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從事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年數多寡一樣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比較有經驗的心理師,因為相對而言他們看過比較多不一樣的狀況;相對的,年資比較少的心理師可能比較有新的諮商訓練(如:性別友善、社會正義知能)端看自己怎麼選擇。
4. 請諮商所的人員幫忙適配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