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建議以「畢業生薪資」當成學校排名的依據,台灣也該這麼做嗎?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建議以「畢業生薪資」當成學校排名的依據,台灣也該這麼做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解析台灣教育體系面臨著多重挑戰。由於社會對學歷的追求,學生人數下降,私立科大招生陷入危機。此外,大學排名體系也呈現混亂,四技二專轉為科技大學,家長依然偏好綜合大學。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以「畢業生薪資」作為排名依據的建議,而作者也認為應加入「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作為評估標準。

鄰居B先生在竹科半導體公司上班,常跟我一起打球,他大學以前是學霸,很會考試,也很聰明。

台科大畢業後,他與叔叔到桃園拉拉山上創業開民宿,還在民宿的後山種水蜜桃,之後聘用一些原住民,開發山上的民宿業和農業,年紀輕輕就賺了第一桶金,也有不錯的被動收入。

後來因為家人考量到家裡的孩子長大,需要更多好的教育和文化刺激,也剛好有朋友想創業,就被邀請到竹科一起創立一間半導體相關產業的公司。

他跟我說:「我覺得應該恢復聯考制度,現在108課綱搞得那麼複雜,但是都在做paperwork,看誰的點數做比較多、比較漂亮。以前聯考雖然重視知識記憶與理解,但是沉住氣讀得下那些無聊的書的人,才能培養未來在職場上的堅毅力和忍耐力。」講得義正嚴詞,似乎好像也蠻有道理的。

B先生認為無法上好大學的就是比較沒有堅毅力,沒辦法忍受無聊的人,這些人畢業後也比較沒有進大公司的特質,他認為人生的勝利公式是:

高堅毅力=進頂尖大學=畢業後進好公司

聯考正是這種公式最好的評量方法,這樣的公式聽起來好像合理,所以台灣真的該回到聯考制度嗎?

經過聯考篩選的學生,能否符合企業的選才標準?

若照著傳統教育的目的是找到好工作的話,我們先來檢視一下,依照聯考這種重視知識獲得,及忍耐讀下無聊的學科的訓練(如B先生所言是堅毅力),是否能夠符合企業的要求?

遠傳電信副總經理郭憲誌(2020)的書《總經理解密主管學》,提到企業的選才標準,除了專業能力以外,還重視至少四種指標:

  1. 智力商數(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是指智力測驗下測量出人的認知能力,內容項目包含推理、常識、數值分析、記憶、感知、組織等能力。傳統教育中,學校課程與公司選才都是圍繞著智商的能力,學校希望可以教出優秀的高智商學生、企業希望可以聘用到高智商的員工。
  2. 情緒商數(EQ,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在9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者提出的,指個人有足以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包含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例如遇到挫折的時候會產生的懼怕或難過)、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覺察到自己難過時,可以控制情緒,不讓低潮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設定目標激勵自己提振精神(例如每週固定與心理師晤談,梳理低潮的真正原因)、對他人有同理心(例如當別人難過時,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給他們安慰)。不同於過往重視的智商,上述情緒管理的人格特質是現今處理瞬息萬變的商場和社會中,決定勝敗的因素。
  3. 逆境商數(AQ,Adversity Quotient):逆商是評估一個人處理壓力和挫敗的能力,上述故事劇場裡的B先生提到的堅毅力和忍耐力就屬於這項商數,個人面對挫折的韌性和反應是公司主管需要具備的能力,因為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公司脫離險境,做的決定是公司可以逆勢高飛的關鍵。
  4. 道德商數(MQ,Moral Quotient):德商是個人的道德標準,這在企業和社會上極具重要性,因為智商、情商和逆商都是指個人如何發揮智慧、控制情緒、處理危機的能力,但唯有具備德商才能嚴守紀律、操守、誠信,讓企業正向運轉,為社會帶來正面幫助,試想一個有高度3Q(IQ、EQ、AQ)若用在做為非作歹的事情,對社會是多大的重創。

企業選才標準除了上面這四個重要指標以外,還有其他的指數,例如膽量(DQ)、財商(FQ)、健康意識(HQ)、心理健康(MQ)、意志韌性(WQ)、心靈智力(SQ),這十項商數統稱為十商,囊括了幾乎所有人生和職場上的智慧與能力,也是所謂的「競爭力」。

而衡量學校的教育是否成功,審視的指標不是學生的畢業成績,而是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其實也就是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因此聯考制度肯定是回不去了,但學校能不能教出素養,還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的學校教育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十商,拿財商的例子來說好了,因為成功的商人不會留在學校當老師,而老師又是一個相對穩定,但難以致富的工作,因此幾乎沒有學校的老師教學生如何藉由理財和投資致富的,甚至不少商學院的老師是曾經經商卻投資失敗的,想想看這樣的老師如何能教出懂得投資致富的學生呢?

廣設大學的迷思及「高學歷=高薪」的氛圍

台灣的大學是培育台灣所有企業人才的園地,在台灣社會有極高的影響力。台灣的大學數量演變階段如下(如圖一):

  1. 國民政府遷台後的50年代,台灣只有四所大學與兩所專科學校。
  2. 至1962年,大學新增為20所,專科新增為15所(大專院校總共35所)。
  3. 至1972年,大學增加為25所,專科院校大增為77所(總共102所)。
  4. 至1987為大學限制期,期間大專院校只增加五所(總共108所)。
  5. 1994年大學錄取率為44%,爆發「410教改遊行」,訴求「廣設高中大學」,至2002年,大學錄取率為83%;至2009年,大專院校到達最高峰的164所,大學錄取率為100%。
  6. 2019年受到少子化及經營不善之影響,大專院校數量降為152所。
  7. 2022年5月公布「大學退場條例」,加上一些合併的學校,大專院校數量為149所,依然很多。
圖片_1
Photo Credit: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1)
圖一:台灣大專院校數量變化。

從大學數量演變的70年來看,台灣從1950年的六所大專院校,到2023年的149所,中間的轉變歷經夾雜了社會民意看低技職,及對於大學畢業薪水較高的迷思。

1994年,由台大教授黃武雄號召的「410教改遊行」,號稱「為下一代而走」,訴求「廣設高中大學」。然而細查1994年的大專院校數量,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見圖二),當年的大專院校(大學、學院、專科、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的數量是134所,而到2007年增加到最高峰的164所,也才增加30所,何來廣設大學的問題呢?

圖片_1
Photo Credit: 教育部統計處(2021)
圖二:早期大專院校數統計。

細看統計數據,突然理解,當初報導的統計沒有涵蓋專科。當年我國中畢業差點去念的五專,和高中畢業在念的二專,都叫做「專科」。而今專科消失,全部升格為「科技大學」,這中間的差距是74間升格的大學。

恍然大悟,所謂的「廣設大學」,元凶竟然是「廣升格專科」。

但是怎麼會沒人發現五專或二專全部都變成大學,會有「中等教育變高等教育」的問題?就像是「高中變大學」的概念。

戒嚴之前,高中人數佔三成、高職生佔七成,當年這些人畢業後成為的大學生和專科生都同樣有著高等教育學歷,但當初社會搞不清楚的人還是會覺得專科生像高中生一樣。社會中瀰漫著一股只要有「高學歷等於高薪」的氛圍,於是在政客與學者的鼓吹之下,一堆中等教育的高職就升格成科技大學,學生也覺得只要混個文憑,就可以有高薪的想像,於是大學100%錄取率的景況就出現了。

一體適用的KPI積點,如何改變大學環境?

過去高職生與專科生奠定了台灣工業發展的基礎,然而廣升格專科學校後,大學偏重研究,於是所有大學開始聘用博士、追求研究,甚至有追求I級期刊的迷思(學者普遍認為SSCI/SCI等I級期刊比較高級)。

想想看過去高職和專科的技術、老師傅帶學徒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磨練,卻在廣設大學後,少有學生想要跟隨師傅苦練了,老手藝的技術例如廚藝技巧、繪圖、工藝、黑手技術、傳統產業等,漸漸地少有年輕人願意花時間和苦工鍛鍊。

所有學生開始研讀重理論的學科,老師也著重研究而非教學,只為了研究導向的大學KPI績點(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

一體適用的KPI造就了「放棄技術、追求研究」的風氣,加上近20年來的大問題——少子化,造就了台灣教育複雜又難解的困境。

依據內政部統計,出生人數在1998年就從32萬驟降到27萬了,除了2000年為龍年又回到30萬的出生人數後,一路下滑,至2020年剩下16萬,等於是只剩下一半的出生人數。

然而大學的數量(單就綜合大學而言),卻從1998年的39間,升格和設立到2017年的129間,足足成長了近三倍。學生來源數減少,但大學數量卻急速上升。導致成今天的高教局面,除了頂尖國立大學還能選學生以外,其他大學只求有學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