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H&M調查緬甸服裝工廠違規行為,國際時裝品牌陸續停止採購

H&M調查緬甸服裝工廠違規行為,國際時裝品牌陸續停止採購
時裝品牌H&M。Photo Credit: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服裝零售商H&M表示正在對緬甸的服裝工廠中多起涉嫌虐待勞工的案件進行調查,並表達對於緬甸人權狀況的擔憂。自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以來,已有多家國際時尚品牌宣布停止向緬甸工廠進行採購,但也有部分認為,企業應留在緬甸協助改善勞動環境。

據《路透社》報導,瑞典服裝零售商H&M表示正在對緬甸的服裝工廠中的20起涉嫌虐待勞工的案件進行調查;西班牙服飾品牌Zara的子公司Inditex先前也表示將停止向緬甸採購。

一個總部位於英國的人權倡導組織調查了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間,緬甸服裝工廠涉虐待勞工的156起案件,此數字高於前一年的56起,顯示自2021年軍事政變後,緬甸勞工的權力不斷惡化。

根據NGO商業與人權資源中心(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下簡稱BHRRC)週三(15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減薪與無薪加班是緬甸服裝工廠最常受到的指控,其次為不公平的解僱、不人道的工作環境以及強迫加班。

對此,H&M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正在透過當地的團隊以及利益相關者密切的合作,處理BHRRC在報告中提到所有案件的相關後續並進行必要時的補教。」該公司也補充:「我們對緬甸的最新事態發展深感擔憂,且本公司發現我們的要求與標準在當地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Just Style》先前報導,全球工會(IndustriAll)於2022年11月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由於「人權狀況不斷惡化且無法進行職責調查」呼籲各大服裝品牌退出緬甸,更是在2023年5月譴責H&M持續在緬甸進行採購,並指出代表緬甸大部分工會運動的緬甸勞工聯盟(Myanmar Labor Alliance)也呼籲國外企業撤資。

IndustriAll補充道:「緬甸是一個軍事獨裁國家,沒有結社自由。緬甸資訊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報告宣稱,2022年該國的服裝出口額達47億美元(新台幣1499.32億)。軍政權迫切需要外匯來購買武器、彈藥和燃料,以對付國內的民眾,而H&M卻通過向緬甸採購,保持了外匯流入該國,協助維持軍事政權。」

對此,H&M則回應該公司在當地擁有一支強大的團隊,並且正在與歐盟資助的「緬甸製造(Made in Myanmar Project)」計劃合作,該計劃被緬甸工會譴責為「粉飾太平」。

GettyImages-1234410027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圖為2021年位於英國倫敦H&M店外的標語,該標語要求H&M停止向緬甸工廠下訂單,並切斷與軍政府的所有聯繫。

據報導,BHRRC通過工會領導人、國際媒體和當地媒體等來源追蹤涉嫌虐待勞工的案件,並尋求通過與品牌核實及採訪勞工來查證調查內容的正確性。

該份調查報告顯示,已有21件具有爭議的案件與Inditex的供應商有關。

繼去年愛爾蘭品牌Primark和英國品牌Marks & Spencer 之後,西班牙集團Inditex也在今年7月宣布停止從緬甸採購,為最新一個切斷與緬甸供應商關係的時裝品牌。

然而,品牌陸續退出的趨勢最終可能會讓生產線工人的處境變得更糟。

BHRRC的調查發現,一些品牌反而加強了對緬甸供應商的監控,例如,該國的駐地辦事處使品牌能夠自行檢查,而不是依賴外部審計(external audits)。

調查也發現,儘管去年9月宣布將停止從緬甸採購,Primark仍將仰光的員工人數增加了一倍,而自政變以來,丹麥時裝公司Bestseller將其當地員工人數從3人增加到11人。

H&M和Bestseller是歐盟資助的「緬甸製造」項目的18個品牌之一,該項目旨在改善緬甸服裝工廠的勞動條件。

歐盟認為企業應繼續從緬甸採購服裝,因為服飾業是緬甸勞工的主要雇主,該國約有500多家工廠為大品牌生產服裝和鞋子。

緬甸歐洲商會首席執行官Karina Ufert表示:「作為一家公司,通過與當地勞工權利團體和工會就工資和勞動條件進行討論,企業可以從中獲得影響力。」並強調:「離開這個國家,很難對當地的情況產生影響。」

英國前駐緬甸大使兼緬甸責任商業中心主任Vicky Bowman認為,這些面臨停止從緬甸採購的壓力的國際品牌也最有可能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並採取額外措施防止勞工虐待。

「如果他們(企業)離開,要麼工作機會完全消失,要麼工廠爭先恐後地接受來自採購代理商的訂單,這些採購代理商只關心廉價勞動力,不擔心工廠條件。」她說。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歐穎慈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