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立與台海風險升高,中國的外資及富人階級爆「出走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出現了外資撤離潮,以富人階級為中心紛紛避走海外。聽聽中國經濟研究權威專家、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氏,分析為何中國人要逃離中國?這又與台海危機有何關係?
文:柯隆
實施改革開放30年,中國超越日本
40幾年前,中國最高掌權者鄧小平一上任,就為之前毛澤東時代的鎖國政策劃下休止符,走向了「改革開放」之路。那個時候,到訪中國的外國人所看到的中國是滿目瘡痍的大國。鄧小平在共產黨領導層裡面是罕見的現實主義者,招攬外國企業赴中直接投資,致力縮小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差距。
在那之後,大約過了30年,中國經濟出現飛躍性的成長。2010年換算成美元的名目國內生產總額(GDP)超越了日本。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前往海外旅行,他們去到國外全都嚇了一跳,先進國家的機場和道路又老又舊,根本比不上中國的基礎建設。中國人開始對自己的國家引以為傲。
中國人信奉達爾文主義的傾向尤為強烈,中國的歷史教育是以弱肉強食的概念為基本文脈,認為弱國會被強國侵略。先進國家花了100年才得以實現的經濟成長,中國人誇口說自己僅花30年就辦到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感更加高漲。
與美國衝突的「華夷秩序」
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那就是無論經濟如何地成長,中國政府始終不忘主張自己是發展中國家。
2022年,中國的人均GDP為1萬2814美元(約新台幣40萬8990元)。然而,有國際政治學者指出,是因為中國政府想要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框架下享受國際貿易的優惠待遇。明明不再是發展中國家,卻主張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而想要享有優惠待遇,這被認為是狡猾的做法。
實際上,中國政府主張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另一個目的,被認為是為了穩固與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對中國而言,在聯合國的外交事務上,非洲是最大的「票倉」。中國政府透過主張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以此顯示出與非洲各國的夥伴關係。
就事實來說,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國政府每三年就援助非洲國家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9150億元)。但是,自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也不斷減速,即使如此也仍然承諾要援助非洲300億美元(約新台幣9574億元)。
除此之外,中國的大學也招收來自非洲的大批留學生,並且每年提供高額的獎學金。中國把與非洲的合作關係定位為中國外交的一大支柱。
在國際政治上,雖然對中國的擴張路線予以強烈批判,但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關係確實趨於穩固。不限於非洲國家,為了強固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推出了主導性強的「一帶一路」戰略。雖然這個構想是為了支援整備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但是中國的外交影響力也藉此得以強化。
換言之,也可以說這是習近平政權所欲建立的,以中國為世界中心的新「華夷秩序」。
不過,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沉醉在發展中國家的首腦如「朝貢」般紛紛訪問北京之際,對美中對立的危機處理卻是失敗的。
習政權的失算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圈,而與既有的霸權國家美國產生衝突。中國政府對於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往來相當得心應手,但是要如何應對美國,似乎卻還抓不到訣竅。
2018年,川普政權突然拋出美中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並對中國祭出制裁。同時,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司法當局要求,逮捕了在加拿大的機場轉機的中國華為公司財務長(CFO)孟晩舟。此舉成為美中對立的導火線,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態度轉為強硬,揚言要「以牙還牙」。
全球供應鏈重組
自2020年起爆發的COVID-19至今已逾三年,也讓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出現決定性轉變。在外國人看來,即使中國政府再怎麼主張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確實已經非常接近先進國家了。但是,制度上的不透明性卻帶來莫大風險。
首先,COVID-19的感染狀況並沒有被正確地公布,中國政府進行的清零政策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但是同時也阻斷了城市生命線,造成的嚴重損害,遠遠超過病毒。而且,習近平反覆強調為了統一台灣,不惜動用武力。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台灣獨立的態度,對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而言,成為潛藏的重大風險。
再者2022年12月,中國政府實際上廢除了清零政策,但是現階段尚未推出能夠有效提振景氣的措施。
最重要的是,針對是否應該離開中國,美中對立的激化使得外國企業陷入無計可施的困境。有很多的經濟學者指出美中之間不可能「脫鉤」(decoupling),但是就實情來看,美中在半導體產業和高科技的技術創新上是被完全切斷的。
現在,美國的大學在邀請中國研究者以「訪問學人」身分來訪之際,必須徹底進行身家背景調查。針對此事,華府智庫研究員說明:「所謂的美中脫鉤不正是脫中國(deChinafication)嗎?」
總之,美中關係要完全切斷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攸關安全保障的技術或是對美國技術霸權產生威脅的領域上,中國則是完全被排除在外。其中一例就是中國企業不只是無法採購最尖端的功率半導體晶片,就連半導體製造設備也無法取得。
結果,以跨國企業為中心,集中在中國的全球供應鏈被迫重組。有關「在中國生產,銷售至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生意,雖然留在中國,但是出口貨物的生產據點則是加快速度分散到印度或越南等地。
侵略台灣的風險管理
針對中國侵略台灣的可能性,專家意見分歧,但是就風險管理的觀點來看,因應台海危機必須有備無患。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