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協助培訓尼日軍方卻換來政變,美國是否應放棄與尼日的軍事夥伴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調查性新聞網站《攔截》(Intercept)揭露,發動政變的尼日軍方至少有5名軍事將領接受過美國軍隊的培訓,其中包括美軍寄予厚望的前尼日特種部隊司令、現任軍政府國防部長巴爾穆(Moussa Salaou Barmou),其曾於美國陸軍基地班寧堡(Fort Benning)與美國國防大學(NDU)受訓。
文:張瑞邦(Tucker Chang)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今(2023)年3月稱西非內陸國家尼日(Niger)為「民主典範」(a model of democracy),另有美國外交官於2023年7月25日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專訪時強調,儘管尼日的民主政府表現並不完美,但比起其他西非國家,該國政權更為穩定。結果此番言論發布數小時過後,尼日總統貝佐姆(Mohamed Bazoum)就遭其總統衛隊扣押,尼日軍方隨即宣布發動軍事政變。
美國調查性新聞網站《攔截》(Intercept)揭露,發動政變的尼日軍方至少有5名軍事將領接受過美國軍隊的培訓,其中包括美軍寄予厚望的前尼日特種部隊司令、現任軍政府國防部長巴爾穆(Moussa Salaou Barmou),其曾於美國陸軍基地班寧堡(Fort Benning)與美國國防大學(NDU)受訓。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表示,美國軍方過去皆相信巴爾穆是美方的親密盟友,並努力和其他參與美軍訓練的尼日軍事高層一同維護該國和平,結果巴爾穆最終卻協助尼日軍方政變。
與巴爾穆私交甚篤的駐非洲美國特種作戰部隊退役軍官希克斯(Marcus Hicks)對此稱:「巴爾穆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他的出現會讓你相信這個國家仍充滿希望,也因此在得知他參與政變後,實在讓人心碎和倍感失望。」
儘管如此,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認為,這類事件對於美國駐西非地區的軍官和外交官來說,早已是再熟悉不過卻依舊令人沮喪的情節。
畢竟美國在過去10年中持續對西非地區軍隊進行打擊非洲薩赫爾地區(Sahel)恐怖主義活動的反恐訓練,然而自2021年以來,諸多接受過美軍訓練的西非國家卻接連發生軍事政變,除尼日之外另有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幾內亞(Guinea)及馬利(Mali)。此外,這些西非國家的政變領袖過往多與美國軍方的培訓單位關係密切,美方甚至還指導過他們有關民主價值、人權維護以及戰術演練的課程。
“尼日政變”的相關議題
- 2023-09-25 法國結束與尼日軍事合作將撤離1500法軍,馬克宏召回大使;薩赫爾地區政變三國成立防務聯盟
- 2023-08-27 尼日政變:尼日軍方要求法國大使48小時離境遭拒,萬人上街挺政變
- 2023-08-17 華府協助培訓尼日軍方卻換來政變,美國是否應放棄與尼日的軍事夥伴關係?
- 2023-08-15 尼日政變:軍政府揚言起訴廢黜總統、譴責制裁不人道,西非經濟共同體軍事干預風險高
- 2023-08-14 尼日政變:西非經濟共同體與奈及利亞宗教代表團出面調停,力拚恢復人文統治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