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八二三砲戰65周年:一場戰役底定兩岸永久分治局面,不分外省本省都是同個戰壕裡的命運共同體

八二三砲戰65周年:一場戰役底定兩岸永久分治局面,不分外省本省都是同個戰壕裡的命運共同體
金門823砲戰紀念碑|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1954年的九三砲戰比較起來,八二三砲戰的最大意義在於大量本省籍充員兵的參與。再加上當時還有不少1949年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老士官在金門服役,因此這是一場從真正意義上將外省人與本省人團結在一起的戰役。

今年是八二三砲戰65周年,這場戰役雖然不是發生在台灣本島,卻對以台灣為主體的中華民國產生了關鍵的影響。中共聲稱海峽兩岸因為這場砲戰而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美國逼迫蔣介石從金馬撤軍,製造兩岸實質分裂的「野心」。筆者倒是認為,無論是台灣還是中國大陸在經過這場砲戰後,都失去了片面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能力,兩岸永久分治的現狀就此底定。

而與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1954年的九三砲戰比較起來,八二三砲戰的最大意義在於大量本省籍充員兵的參與。再加上當時還有不少1949年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老士官在金門服役,因此這是一場從真正意義上將外省人與本省人團結在一起的戰役。對於是否該保衛金門與馬祖,美國內部雖然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但最後還是做出了全力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決定。

無論是F-86戰鬥機上配備的響尾蛇飛彈,還是緊急從沖繩調來,俗稱「八吋砲」的M55自走砲都對戰局帶來了極大的改變。根據八二三砲戰期間在戰車第1營擔任副營長的劉志忠將軍回憶,他當時奉令動員裝甲兵弟兄前往台中公館機場,將砲彈與物資綑綁到C-46運輸機的貨艙內,好讓空軍弟兄飛往金門空投給前線守軍。

他表示,裝甲兵一共輪流分三批人到公館協助處理物資綑綁的工作,每一批人去工作八個小時,但是因為華人身高較為矮小的緣故,在炙熱的夏天裡往往是七、八個人忙了老半天都沒有辦法把物資捆綁好。於是美軍從沖繩派了一個空降連的官兵到公館機場協助國軍作業,他們因為個頭較高的關係,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華人八個人都不能完成的工作。

美軍的鼎力支援,是國軍能保下金門的關鍵原因。涵蓋台灣、澎湖、金門與馬祖的復興基地被保存了下來,同時確立了兩岸隔海分治的局面,此一現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這與1954年底到1955年初的九三砲戰,是以台灣方面放棄大陳島為代價,換取美方承諾保衛台澎的結局相當不一樣,值得國人給予高度肯定。

八二三砲戰_1
Photo Credit: 國史館
1958年10月,杜勒斯造訪台灣,並與蔣中正發表了不以武力改變兩岸現狀的共同聲明。

從國際角度看八二三砲戰

砲戰結束至今已經65年,可是多數國內學者回顧這場戰役,還是擺脫不了狹隘的華人視角。可事實上冷戰時代的金門,不只是台灣抗拒共產主義的第一線,同時也是整個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第一線。縱然以英國從拉攏中共對抗蘇聯的角度出發,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固守金門去得罪中共,主張美國應施壓蔣介石放棄金門,但是美國對於是否應該固守金門有不一樣的視角。

以國務卿杜勒斯為代表的國務院體系人馬,同樣不認為金門在軍事上有固守的價值,他與艾森豪總統都同意若有必要可遊說蔣介石放棄外島。可是從軍心士氣的角度出發,杜勒斯反對美國施壓蔣介石撤離外島,因為只有維繫金門與馬祖這兩個連結大陸的紐帶,蔣介石才能夠維繫住復興基地軍民對中華民國的向心力,從而堅守在美國領導的反共陣營之中。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