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菲仁愛礁事件 :菲律賓巧妙創造擱淺「現狀」,中國批評美國「唯恐南海不亂」有沒有道理?

中菲仁愛礁事件 :菲律賓巧妙創造擱淺「現狀」,中國批評美國「唯恐南海不亂」有沒有道理?
仁愛礁|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和菲律賓有1951年《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第四條規定「在太平洋海域對任一方的攻擊」,兩國將依約採取行動,對付共同危險。第五條規定「第四條所規定的範圍」,包括「位於太平洋的武裝、公共船隻、和飛機。」所以,如果中國貿然攻擊擱淺軍艦,那麼菲律賓有權要求美國依據條約介入。

8月5日,中菲再爆發仁愛礁衝突。當菲律賓軍方租用的幾艘民用補給船隻向南海第二托馬斯礁(Second Thomas Shoal,中國稱仁愛礁,菲律賓稱亞尤銀礁〔Ayungin〕)的菲律賓軍艦輸送補給物資喝進行人員輪換時,受到中國海警攔截。中國海警還用水炮射向菲律賓的補給船隻,險象橫生。最終,菲律賓的第二艘補給船無法靠岸卸下物資。

菲律賓政府反應強烈。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武裝部隊、外交部和國防部在8月7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強烈譴責」中國海警向菲船發射水砲。菲方聲明指出,中國海警不僅危及菲律賓船和船員的安全,也損害菲律賓合法在公海航行的自由。菲律賓外交部召見中國駐菲大使抗議。美加日澳歐等國都發聲挺菲。

中國外交部卻反嗆菲律賓,「菲方無視中方的善意和誠意,執意向仁愛礁『坐灘』軍艦運送用於維修加固的建築物資,這是此次事態的起因。中國海警依法採取措施維護中方主權和海洋權益,現場操作專業、克制,無可非議。」中國外長王毅在東南亞訪問時繼續批評美國「唯恐南海不亂」,在這一海域興風作浪,又借仁愛礁爭議煽風點火,在中菲之間挑動是非。

中菲南海爭議由來已久,仁愛礁又是最近十年的爭議焦點。

中國現在聲稱南海「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但事實上,在1930年代之前,中國聲稱主權的南海諸島只限於東沙島(現在為台灣佔領)和西沙群島。英國在19世紀多次在南海和南沙群島進行測量,現在各島的英文名(即世界通用名),都來源自英國測量局當時的命名。其中也包括了這個「第二托馬斯礁」。

1930年代初,日本和法國(法屬印度支那)爆發南沙群島的主權爭議,中國媒體才開始注意到「南沙九小島」。1935年,中國內政部發行了南海諸島譯名表,這時絕大部分的名稱都是英文名稱的直譯。在二戰結束之前,中國還沒有提出對南沙群島的主權聲索。

在二戰後期,美國政府討論領土處理問題時,都沒有把南沙群島視為中國的領土。直到二戰之後的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地圖開疆」,在南海地圖中畫了「十一段線」(後來九段線的前身),又派了林尊「接收」西沙南沙群島,並重新制定了南海諸島的命名(仁愛礁就是這時才得該名的),這成為中國聲稱南沙群島主權的開端。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