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裔記者魏貝珊探尋台菜與認同,新書《台灣製造》向世界訴說島國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台灣料理是否為中國料理分支的質疑,魏貝珊反問:「新加坡料理是中國料理的分支嗎?」她表示,台灣是民主政體,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之,「中國料理是台灣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日本和西方的影響。
(中央社)台灣料理和認同緊密連結,《台灣製造》作者魏貝珊在台菜食譜書中呈現島國獨特的飲食歷史。她告訴《中央社》,越來越多台灣人尋找並強調自身文化,她覺得有責任向世界傳達台灣的故事。
飲食是人類學,更是通往歷史、記憶、文化和國族認同的大門,這在台裔獨立記者魏貝珊(Clarissa Wei)英文著作《台灣製造:島國的食譜與故事》(Made in Taiwan:Recipes and Stories from the Island Nation,暫譯)中展露無遺。
這本將由美國前5大出版社S&S於9月推出的新書,不僅搜羅早餐、熱炒、家常、台南菜、夜市等類別的道地台菜食譜,更從飲食剖析島國的文化與歷史,以及形塑中的台灣認同。
洛杉磯出生長大的魏貝珊19日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經一年半的研究與資料蒐集,她發現「台灣料理獨一無二,並非中國料理分支,而是反映我們是歷史與多元民族」。
兒時,魏貝珊父母每年會帶她回台南探親,府城小吃養成對美食的渴望。就學期間她認識不同背景的移民,逐漸對背後的飲食文化產生興趣,也開始幫當地媒體撰寫亞洲餐廳報導。
2018年她搬到香港,為《南華早報》拍攝中國料理紀錄片,沒想到這段經驗帶給她沈重回憶,也成了人生轉捩點。
「2019年反送中的民主抗議運動席捲,令我印象深刻,不禁想若台灣沒有保留這些故事和食譜,會不會和香港一樣很快失去文化?」
接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她和丈夫決定回台定居至今。「一回到台灣,我就知道想寫一本關於台灣料理的書,這樣的迫切感主要源於香港經歷。」
對於台灣料理是否為中國料理分支的質疑,魏貝珊反問:「新加坡料理是中國料理的分支嗎?」
她告訴《中央社》,台灣是民主政體,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之,「中國料理是台灣的一部分」,此外還有日本和西方的影響。

魏貝珊指出,製造米酒、醋等調味料的方式大多源於日據時代,北部醬油的作法也類似日本。「整體來說,台菜調味反而更接近日本,而非中國,卻沒人說台菜是日本料理的分支。」
料理的定位與認同議題緊密連結,透過台菜能更了解島嶼複雜的歷史。「對我而言,美而美漢堡很台啊,跟別的國家都不一樣」,美而美80年代的發展與美國影響也被記錄在書中。
她告訴記者,台灣土魠魚和虱目魚養殖都與荷蘭殖民有關;台灣牛肉麵也是中國各省料理匯聚而成,與四川或蘭州牛肉麵完全不同,所謂「外省菜」已經演變,形成獨特風貌。
書中除食譜外,也穿插許多歷史淵源,並請歷史學者協助校正。魏貝珊說:「我想透過書向世界訴說台灣故事,傳達台灣和中國料理文化的不同,以及台灣和中國的差異。」
即使知道可能引發議論,書名仍強調「島國」一詞。魏貝珊告訴記者,「我只是陳述事實,並在書中盡可能解釋複雜的政治局勢」,出版方也很支持。
然而用詞仍讓玻璃心碎,難逃親中共網友出征的命運。魏貝珊無奈表示,書尚未正式出版,就已有幾個一星評論,說「不尊重中國」、「台灣和中國講一樣語言」、「台灣不是國家」。
之前每次有關台灣菜或台灣認同的報導,也一定會有人批評她沒教育,「語氣高高在上,我覺得很被冒犯」。
相當有個性的魏貝珊特意在書中寫了一段話:「在台灣,我們管好自己的事⋯⋯不像台灣,中國不只管自家的事,每當我們有機會自由訴說自己故事時,很少不遭受對方具影響力且公開展示的惱怒。」她想對那些謾罵者說:「這是我們的故事,和你們無關,也不在乎你們是否會生氣。」

魏貝珊發現,中國對台威脅反而成為凝聚海外台灣人的助力。由於台海局勢頻繁報導,「越來越多台裔青年對自己的根與傳承有興趣,意識也更加清楚。紐約、洛杉磯年輕人開的餐廳很多都強調台灣料理與文化,不像過去廣泛自稱中式料理」。
副總統賴清德日前過境美國,魏貝珊表示,美國人越意識到台灣,就越願意支持台灣,「而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台灣感興趣,我們要抓住機會」。
她告訴記者,如今海內外年輕世代大多帶著「台灣驕傲」與「責任感」,努力找回島嶼的文化與歷史,「隨著台海危機,人們越來越以身為台灣人為榮,想了解台灣與中國的不同之處」。
與台灣料理專家陳淑娥及台灣團隊的心血結晶《台灣製造》也將在誠品書店上架。魏貝珊說:「台灣是我的家。身為台、美公民,我想用英文幫忙訴說台灣故事。我們不斷遭到威脅,獲得支持的最好方式,便是透過我們的故事,讓世界感同身受。」
台灣民主需要人民和政府共同守護,她認為,與其邀請外國網紅來台拍攝,更重要的是要強調人民,讓世界同理台灣,展示民主價值,也就是島國的多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民眾說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台灣製造》的初衷。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專訪】美國台裔飲食作家魏貝珊:台灣菜有其獨特複雜的原住民與殖民脈絡,並非中國菜的一支
- 台式鍋貼加州飄香,台裔廚師用料理讓美國饕客認識台灣
- 台灣美食在歐洲市場打出一片天,歐媒:民主的滋味與中國極權成鮮明對比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