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專訪】《一一重構:楊德昌》策展人王俊傑(下):「背面」的結尾,是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我們要去看《一一重構:楊德昌》的展覽?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說:這應該會是一個很棒的美術館經驗。而且,不管你認不認識楊德昌,都能重新看見一個很傑出,對於台灣文化有所貢獻的電影導演,其豐富精彩的創作歷程。
上篇文章,引用了楊德昌在《一一》之中的名句:「電影發明了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而其實,在「延長三倍生命」之後,楊德昌有進一步地解釋,下一句是這樣說的:「在電影裡面得到的生活經驗,至少是我們自己生活經驗的雙倍。例如殺人,我們沒殺過人,但都知道殺人是怎麼回事,而且有過好幾次各種殺人的經驗,這就是我們在電影裡得到的。」
某程度上,電影的延長就是魔法、會是永恆的,就算時代消失,某些事情仍存於膠卷、活在記憶之中,而有些電影/事件不管過了幾年,只要有人還記得,就不會下檔,就有傳承。
所以,除了殺人,人們也透過電影得到了如何去愛人的經驗,得到了如何去生活的經驗,得到了如何去感知的經驗,關於生命、生活的愛恨情仇,所輻射出的家庭、社會、國族,都埋在了電影當中,或許更精準地說,藏在了楊德昌的創作。
在《一一重構:楊德昌》的展場結尾出口,放上一句關於楊德昌的墓誌銘,「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或許,在楊德昌歷經《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犀利狂暴之後,那句「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終能在《一一》過後的23年的現在,以更積極、溫暖的方式,看待這個當代世界,而那是關於愛、希望、夢的永存。
本篇文章持續,和北美館館長暨展覽策展人王俊傑,共同討論楊德昌以及《一一重構:楊德昌》的愛與希望之夢。

- 上述談完《一一重構:楊德昌》的錄像,想多聊聊你提及的「轉場」(請見上篇文章)。對我而言,這個展覽並非線性進程,也就是將楊德昌生涯作品的時序交互打散,例如展覽開場第一個子題展區的年表是倒敘,第二個子題展區立刻就展示了中期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甚至你提及利用《冰雪紀行》做到轉場效果。想請問的是,你們是如何思考、決定子題先後的安排,又是怎麼想像觀眾在其中的觀看進程以及呼吸節奏?
王俊傑:楊德昌是非典型導演,至於他的電影是如何觀看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是少女或是少男的視角,例如《浮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等等,甚至未完成的動畫《追風》,都是某種青春的狀態。
因此,第一個子題稱作「時代的童年」,是從楊德昌的人格特質而來,而楊德昌既然是非典型的導演,且同時具備理性與感性,也一直在用所謂兒童/少年特質試圖理解世界,一方面想要表現純真,另一方面卻望見世界的險惡,產生很多交織。那麼,回到一開始,好奇的是,楊德昌這個人,到底擁有什麼人格特質?所以,我們才使用倒敘方式,類似將電影的影格凝結,回到楊德昌的童年。
沿著「少年」脈絡,第二個展間當然就會是「略有志氣的少年」,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楊德昌電影系譜中規模最宏大的作品,一方面在講少年故事,也透過少年的愛情隱喻白色恐怖的歷史時代,我們就認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應該要單獨成一個主題,這是從「少年」走到「歷史」,並看向台灣身份的議題,所以就放於展覽較為前面的位置。
之後,分別出現的子題展間「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都各有想討論的議題,也能夠從中發現楊德昌創作脈絡的環環相扣。
例如,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得口碑與票房的成功之後,楊德昌並沒有急著拍下一部電影,《獨立時代》到了1994年才完成,這期間楊德昌去做了劇場,1992年先做《如果》,1993年再做了《成長季節》,而《成長季節》其實就是《獨立時代》的前傳。
所以《成長季節》展演之際,楊德昌同時對外宣布開拍《獨立時代》,楊德昌的劇場演員,同時也是其電影演員,包含陳湘琪、王維明、陳以文等人,所以,這些創作並非臨時起意,都是有跡可循的鋪陳,我們擺進「活力喜劇家」的展間。
展覽最後的「生命沉思者」、「夢想實業家」,討論非常重要的《一一》以及楊德昌在千禧年之後,也就是生命最後近10年的樣貌與狀態。其中包含理解電影的侷限性,轉向成立鎧甲娛樂嘗試接觸網路動畫,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動畫《追風》,至於楊德昌最後,其實也在構思另一部名為《小朋友》的動畫,是關於女孩與狗的故事。
所以,《一一重構:楊德昌》其實前後呼應,從「少年」到「少女」,「完成」到「未完成」,最終再抵達楊德昌的全家福,以及楊德昌的墓誌銘——愛與希望之夢,永不消逝。
雖然墓誌銘是出自楊德昌的遺孀彭鎧立之筆,但這句話也能窺見楊德昌一生的轉折,從早期的憤怒到後期的溫柔,尤其是《一一》歸結而成的「生老病死」,就有了轉化,也就是展場的最後——「愛與希望之夢」。
歸結而言,擺放子題的順序,除了策劃展覽的內容,也必須同時思考觀眾動線,也就是說,當出現較為沈重的東西以及討論時,後面可能就要稍微輕鬆,還是要有「起承轉合」的結構,不能一直都是重口味編排,否則觀眾會非常辛苦。

- 討論到觀眾,你曾經提過,美術館機構還是要秉持「學術性」跟「專業性」作為重要核心基礎,再往外擴展。對你而言,北美館在《一一重構:楊德昌》之中的學術性跟專業性為何,以及,再往外擴展時,有考慮不同觀眾的需求嗎?尤其你也曾提及,希望對楊德昌陌生的觀眾能認識他,同時期待熟悉楊德昌的觀眾有不同發現,而這兩種觀眾就會對展覽產生不一樣的期待,你又是如何拿捏平衡?
王俊傑:這是展覽最困難的部分,因為無法篩選進入美術館的觀眾,更何況,我們一直希望受眾能夠更加廣闊。誠如你所言,這是一個偏向「電影」的展覽,所以勢必會有熟悉楊德昌的影迷以及觀眾,來觀展、尋根、比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最想做到的,還是希望讓不認識、不了解楊德昌的人,能藉此機會認識這位導演。
談回受眾的問題,年齡層的分佈,可能上至80歲下至15歲,而現在的展覽觀眾,大部分可能是高中生、大學生,這些人或許對藝術熟悉,也或許不熟悉,如何在感官性、視覺性和所謂參觀動線的內容達成平衡,這確實非常困難。
進一步解釋這種平衡,也就是說,倘若觀眾僅是走馬看花,是否依舊能感受這名導演的獨特性,或是展覽有沒有創造,牽引出哪些意象的感動。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