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只是一個耍噱頭的教育政策,對提升學生學力之功效微乎其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教育政策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去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反而在製造問題,將資源放在錯誤的地方,然後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舉例來說,許多年前,我看到朋友約小學三年級的小孩,在做老師給的造詞練習,看到他所寫的內容,我真的十分傻眼......
文:綠園嬿語
最近聽到有不少老師提到被要求參加雙語教學研習[1],並提出對於此研習課程的看法,主要是認為此研習所安排的課程,對雙語教學的幫助不大。
對此政策我大膽預言,我國的雙語教育必定失敗,因為根本沒有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對症下藥。
我國學生的學力越來越差,雙峰現象越來越嚴重,原因為何?主要原因是因為教育主管機關在處理教育政策時,並未從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下手,反而不斷用新的政策製造出新問題。所以,我國推動教育政策失敗率很高。
為何我國學生的學力越來越差?就我的觀察和實務經驗,我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基礎十分薄弱,尤其是工具語言(國語文)掌握越來越差,進而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
舉例來說,當我在教音樂欣賞,帶著學生理解歌詞意境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是音樂老師?還是國文老師?本來我認為可以一節課就上完的課程內容,由於學生的理解力過差,導致要上到兩節課。這還是純國語的音樂課喔!如果我用雙語上呢?我看大概絕大部份的學生都要睡著了。
我一向認為,若要提高教學成效,就要非常務實地看待教育問題。
舉例來說,許多年前,有一次,我看到朋友的小孩(約小學三年級),在做老師給的造詞練習。當看到他所寫的內容,我真的十分傻眼,為何?因為,他的造詞練習真的在「造詞」,造他自己的詞。他不知道,造詞練習是為了讓他增加辭彙能力。
於是,我告訴他不能這樣寫作業,要求他拿起字典,教他查到那個他要造詞的字,然後,把相關常用的詞抄進去,並告訴他,如果他抄了五個詞,可以去看看其中一、兩個詞的意義是什麼。
幾個星期後,他媽媽跑來感謝我,說他孩子那次的段考居然考第一名。
再舉一例。
在我當導師期間,我就察覺學生國語文(工具語言)閱讀理解能力相當差,這狀況不僅會影響學生各科的學習,也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於是,我開始計劃性地推動閱讀。
我的方法是,每週給學生一篇小故事,並設計相關能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問題。
由於學生的閱讀能力弱,所以,先從A5份量、12號字的閱讀開始,份量隨著學生的能力擴充,最後會擴充到B4、12號字。
為了瞭解學生的閱讀狀況,我會要求學生輪流站起來讀一小段,在學生的閱讀中,我會發現學生理解文意不佳的問題。如:「在錯誤的地方斷句。」
每次讀完後,我還會要求學生拿起筆來,帶著他們圈選5個對他們來說有難度的詞,增加他們的詞彙量。
由於他們閱讀的是故事,所以,題目都會從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也就是「w(who, when, where… )」問起,並要求學生養成習慣,第一次讀故事,就要快速掌握故事中的這些元素。
所有的故事都帶著價值觀,因此,在最後一題,請他們撰寫闡述其價值觀的短文,從50字慢慢成長到120字,之後,就要求他們,有再多的話要說,也必須在120字內完成。
舉例來說,當我看到學生不斷瘋迷偶像的時候,我可能就會給他們閱讀「英雄給我們的啟示」這則故事,其內容是講述一個被送進集中營的軍官,如何堅強地活下來。
讀完之後,再要求學生寫出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誰,他們為何認為他是英雄。這時就可以發現,他們對於「英雄」圖象的認定會有所調整,對偶像瘋迷的程度也降低。
如果學生覺得導師我要求太多,太機車,我可能會給他們讀「吾師吾友高大宜」。
在這個故事中,學生會看到身為老師的高大宜,僅管透過關係將其學生(主角)在前往勞改營的途中救下,仍透過要求主角練琴,讓主角明白他不應該為自己的遭遇自怨自艾。
當主角失戀的時候,要求主角彈奏一首闡述何謂愛情的藝術歌曲,12個調都要練一次。主角在邊彈邊唱間,慢慢理解人生的道理,對於失戀就比較能釋懷了。
當主角因為畢業演奏會需要一台演奏琴,卻無力負擔時,高大宜只淡淡地叫主角去看琴,看到滿意的琴時將價格告訴他,然後,他叫主角到他家,讓管家把買琴的錢給主角,此時,高大宜完全沒有出現。
當主角有機會離開匈牙利時,高大宜告訴主角不要回匈牙利,他會想辦法將主角在勞改營的父母救出來,送去美國與主角團聚。
透過這則故事,學生心中會建立一個新的好老師圖像,學生會知道好老師會用各種方式讓學生成長,而不是寵溺學生、放縱學生。再經過閱讀測驗的強化,學生就更能瞭解導師的苦心,對導師的抱怨也會大幅下降。
當學生經過三年這樣紮實的訓練,不僅價值觀正確,待人接物也得到讚賞,成就感倍增。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國語文掌控力大大提升,聽說讀寫都沒什麼問題,這些努力都會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發酵,讓他們的學習變輕鬆。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國教育政策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去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反而在製造問題,將資源放在錯誤的地方,然後,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讓第一線的老師對政府辦的研習倒盡胃口,對政府制定政策的能力充滿問號。
我可以大膽預言,這次的「在職教師雙語教學課程培力與認證實施計畫」也會是一如以往的結果:「浪費資源,收不到成效。」
備註
[1]新竹縣110學年度在職教師雙語教學課程培力與認證實施計畫
延伸閱讀
- 竹縣義民中學10名教師疑遭解聘,教育部:視情節停止獎補助、停招
- 從英國教育政見反思台灣:為何增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有助於實現社會平等?
- 境外生讀私校也該補助學雜費嗎?高教工會陳柏謙:台灣教育朝公共化不應分本外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