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這齣戲,演好自己就夠了?》:職場裡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穿著PARDA的惡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幫助你找到這些煩惱的解方,職涯引路人張力中透過電影裡的職場現形,揉合自身在各領域成功闖盪的豐富經驗,撰寫了16篇饒富意義的深讀筆記。透過電影對職場的多面向呈現,以及張力中底蘊深厚的犀利解讀,你將一一了解他們打破環境與先天限制的箇中關鍵,並且輕鬆吸收、為自己增值。
由於安迪起初志不在此,就算一開始被譏笑、被嘲諷,也都視若無睹,她只想把工作做好,此舉意外地讓她避免淪落於辨公室的碎嘴困擾中,自然也就不會因為艾米麗常譏笑她而產生鬥爭之心。到最後,由於安迪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中獲得精進與認同,所有人再不譏笑她,每個人都拿自己的專業話事、平起平坐,這難道不就是職場最純粹與原生的面貌嗎?
總之,對辦公室、茶水間的流言蜚語置之不理,永遠是最佳上策;去在意這些,並不會讓你感覺更好。唯有搞不清楚自己,總是狀況外的人,才會被他人嘲笑。
身處職場,目的為何,我們都別要放錯重點才是。
不動聲色、若無其事,才是力量
面對米蘭達各種不合理或荒誕的工作要求,安迪總是積極以對,從沒把時間浪費在埋怨上,她想方設法,次次化險為夷。劇中安迪某次誤闖米蘭達家中禁區,見到其不欲人知的失敗夫妻關係,導致米蘭達萌生辭退安迪的想法,故意派出不可能的任務,刁難她拿到未出版的《哈利波特》原稿。沒想到安迪透過關係,還真的弄到手了。從這其中,我們要學習的重要心態是:安迪並未因達成不可能任務,在主管面前耀武揚威,她也只是一派淡定,一如日常。讓人無法摸透,才是職場情商的最高境界。
最終,安迪從內在自覺到外表穿著,彷如脫胎換骨一般徹底轉變,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絕佳工作樣貌;短短不到一年,已能完全駕馭工作的所有精要與細節,並深受主管米蘭達倚重,獲取了「相對不可取代性」的職業價值;同時,在她要離開這份工作之際,她已能決定對於這份工作的去留,而不是被決定的那一方。雖然她只是一個小小的助理,但她已經從這場工作歷程中,獲得了豐厚的絕佳養分與提升。
在職場中,我們到底要追求什麼?個人職場演化不外乎三種:一是年薪變高、二是職位變高,三是跳槽或被挖角後,年薪更高以及職位更高,其他沒有了。切記,別被白白折磨;患上職場裡的斯德哥爾摩症,原來,也可以是一種積極性治療。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職場這齣戲,演好自己就夠了?:那些惱人的,終將是襯托你的背後景深,如何從庸碌攀比中開脫,做個懂賺錢的自由人?》,方舟文化出版
作者:張力中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經理人》百萬流量專欄薈萃!
張力中16篇職涯筆記,伴你走過職場人生路上的寂寞與崎嶇
- 老闆好像外星人?從《異星入境》理解職場裡的非線性溝通
- 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看《穿著PARDA的惡魔》揭露職場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稱霸IMDB的影史第一神片《刺激1995》,滿滿是現代職場的既視感?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刺激1995》
別把職場日常,活成了你的無期徒刑
踏出校園後,大部分的人,都一腳踏進了占據人生大半的職涯階段。此時所遭遇到的,往往是在這條漫長職場路上,因各種規矩、約束、責任與人際所帶來的壓力和考驗。於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將就的我們,常默默地就將職場活成了監獄。打卡上班的每一日,都彷彿在受刑。
儘管這條動輒三、四十年的職涯長路,終究是我們一生中難以迴避,同時也是成就自我不可或缺的歷程。然而這個在主動尋求與被動承受間反覆擺盪的主線任務,一路上帶來的外在考驗與內心掙扎,讓各個世代的人們無不傷透了心神——
- 抱負青年:職場小白階段令人心驚膽跳,好想快轉、盡早接上軌道!
- 進步中年:上下關係彷彿攻略選項,一不小心就腹背受敵,孤立無援……怎麼辦?
- 覺醒熟年:奔忙大半輩子,卻驚覺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還有救嗎?
職涯引路人張力中,洞悉幕後的16篇身價增值筆記
為了幫助你找到這些煩惱的解方,職涯引路人張力中透過電影裡的職場現形,揉合自身在各領域成功闖盪的豐富經驗,撰寫了16篇饒富意義的深讀筆記。
究竟,《刺激1995》的安迪,是如何不讓自己被體制化,並在時機到來時勇於鑿出希望之光?《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的寶貝豬是怎麼學會認識自己的天性,成就「理想的自己」?《高年級實習生》的班又是做對了什麼,才讓原本排斥他的老闆,最終理解他的價值並且尊重、信任他?
透過電影對職場的多面向呈現,以及張力中底蘊深厚的犀利解讀,你將一一了解他們打破環境與先天限制的箇中關鍵,並且輕鬆吸收、為自己增值。
透析職場光與影,求職、升遷、轉職必備的職能攻略
正如書中所言:在職涯取得成功的人,生涯通常不會太差(至少是物質生活上)——職涯的順遂與否,與你能否自我成就、是否過上理想生活,深有關聯。
藉由將電影職場中的人物百態,映照回現實生活的辦公室日常。張力中要透過這些職場「前輩」幫你引路和經驗傳承,邀請你將目光回歸自身,重新思考並學習自我定位,找到自身的熱情與專注,為自己的人生投注真正的累積和希望。
若你在職涯上遇到任何疑惑,請翻開此書,看看張力中以自己親身奮鬥經歷,與洞穿職場迷霧的慧眼,透過16篇深讀筆記,揭露在精彩故事背後,沒人告訴過你的職場/人生升級攻略!
引你走出職場迷霧,從本質找到自己的未來大道
- 陷入體制庸碌的每一天,哪條路才能從深淵般的社畜底層爬出?
- 冷眼旁觀太格格不入,又不想參與小團體宮鬥,職場人際容易嗎?
- 職場其實並非與人較勁,而是自我競逐。你是否懂得面對與自處?
- 想當個社會上的自由人,需要的竟是一點「惡趣味」?
- 職場「冷暴力」無聲無息卻張牙舞爪,該如何化解?
本書特色
- 《經理人》網站百萬流量專欄薈萃,多篇全新作品,首次刊行!
- 16篇身價增值筆記:職場暢銷作家的獨到工作心法,用精彩故事升級你的職場思維!
- 目標成為懂賺錢的自由人,求職、升遷、轉職必懂的職能攻略!
本書適讀對象
- 初入職場,尋求思維與眼界升級的新鮮人
- 跌跌撞撞,不斷要適應瞬息萬變職場而疲於奔命的上班族
- 浮沉數十年,對自身職涯仍力求突破的熟年工作者
- 喜愛觀看、討論電影,並從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影視作品愛好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