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大人物】EP5|莫迪用「印度製造」翻轉國家,中國要被取代了嗎?

【國際大人物】EP5|莫迪用「印度製造」翻轉國家,中國要被取代了嗎?
Photo Credit: TNL / 鄭宇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今年8月的金磚國家峰會,原先的五個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當中,俄羅斯地位受到戰爭影響;中國因為經濟衰退和人權問題,也影響關注度;而莫迪代表的印度,則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這次的金磚國家中特別受到矚目。而莫迪之所以能在十年內,翻轉印度成為世界大國,有三個很重要的方法。

文:陳韻安

「人口超過13億、2023年GDP成長率有5.9%、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看到這些形容詞,第一時間讓人想到的國家可能是「中國」,不過,正確答案其實是「印度」。2023年,可以說是「印度年」。當歐美各國的經濟狀況,幾乎都表現得不太好的時候,印度2023年的GDP成長率估計是5.9%,不但超過中國的5.2%,更是遙遙領先美國的1.6%。

隨著中國的經濟與人權問題,都讓世界各國越來越擔心的時候,印度因為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和市場,還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就成為了其他國家眼中,可以取代中國來合作的新選項。

不過領導印度這個新興勢力的總理莫迪,到底是靠著什麼方法,讓印度在10年間成為第5大經濟體,甚至還成為了美國非常想要拉攏的對象?讓我們來了解過去10年間,莫迪翻轉印度的3個方法。

從小受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影響,莫迪借助宗教影響力來翻轉國家

莫迪第一個翻轉印度的方法,是藉由宗教的力量來管理整個國家,而他這麼做的原因,就要從他的過去開始說起。1950年,莫迪出生在印度西邊的省份,他們家屬於低種姓階級,父親是賣茶的小販,家庭背景其實並不顯赫。莫迪8歲的時候,加入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重要組織,就是RSS(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中文翻譯為「人民志願組織」。RSS認為,印度整個國家和印度教文化是共同體,所以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傳揚印度教文化,這樣一來,國家才能強大。

因此RSS的成員,不只需要接受宗教訓練課程,也被教導要排斥其他宗教,所以該組織被認為有強烈的印度民族主義色彩。雖然RSS組織曾經表示不會參與政治,但實際上,莫迪所屬的政黨「印度人民黨」(BJP)跟RSS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正因為莫迪從8歲開始,就在RSS組織中成長,所以不管是信仰或是理念,都受到RSS很深的影響。

2014年,就在莫迪剛成為印度總理的時候,當時的印度,就像多頭馬車一樣,無法統一方向一起前進,而這種多元和分裂的狀況,跟印度的歷史背景有關。印度雖然早在1947年就宣佈獨立,但剛獨立的時候,整個印度其實還是由500多個諸侯國組成,而且在當時三億多的人口中,光是語言可能就超過1000種,就算是現在最多人使用的印地語(Hindi),普遍程度也才4成左右。因此,大家應該不難想像,當「好好溝通」都可能是問題的時候,要團結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另外,領土爭議也是另一個讓印度難以團結的問題。先前英國殖民政府,硬是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用宗教切開,但是喀什米爾這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方,卻被劃分給印度,這就造成了兩國之間長久以來的衝突。

而歷史悠久的種姓制度,對印度也還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舉個例子,就算是公司裡一樣負責打雜的員工,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他們也會讓階級高的去跑公文、階級低的負責倒垃圾,許多決策不一定是靠能力,還是看種姓。可以說,種姓制度容易讓事情複雜化,而放大到國家層次,不只讓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也更加深了階級造成的社會分裂。

面對這些讓印度不能團結的問題,莫迪這位虔誠的印度教徒,或許是因為過去參與RSS的關係,而讓他想要借助印度教的影響力,來管理整個國家,一方面推廣印度教,幾乎等同於宣揚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幫助建立一個統一的認同;另一方面,印度原先就有8成的人民是印度教徒,推行起來不至於受到太大的阻力。

從印度的歷史和印度教徒的比例來看,莫迪用宗教管理國家的政策,聽起來很合理,也好像有帶來比較統一的國家認同。但是當印度因為印度教所帶來的認同,而變得越來越團結的時候,也就代表「非我族類」會受到排擠,對於非印度教徒而言,處境可能就不太妙了。

就以穆斯林來看,他們佔印度人口比例14%、人數甚至超過兩億,但是因為政府更重視印度教的關係,讓他們受到明顯的迫害。舉例來說,2015年時曾經發生一起穆斯林被毆打致死案件,理由是人們認為他偷牛又殺牛,而印度教徒不能接受牛這種神聖動物遭到殺害。類似的排擠、迫害穆斯林的事件常常發生,但是政府都不太會積極處理,這就讓莫迪借助宗教管理印度的政策,蒙上一層侵害人權的陰影。

改善經濟、喊出「印度製造」,莫迪想向世界證明「印度時代已經來臨」

莫迪的第二個翻轉印度的方法,是改善經濟表現,來實現「消除貧窮」的目標。在莫迪上任之前,根據政府的統計,印度在2011-2012年間,有3.63億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佔總人口的29.5%,而貧困線以下的生活花費是多少呢?根據世界銀行當時的定義,是每天1.9美元,也就是不到臺幣60塊。

莫迪出身底層,他知道貧窮會讓人對未來失去希望,所以他當上總理後,就曾經在演講中提到要打擊貧窮: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打擊貧窮,並在心中牢記這項任務。……

但同時,那些貧困的地區,我們希望它們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而要改善印度的貧窮,莫迪喊出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口號,計劃把原先只佔國內生產總值15%的製造業,比例提高到25%,要讓印度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此外,他也積極向國外宣傳印度,對投資者保證印度的基礎建設完善、也大力保護智慧財產權,想要用印度的種種進步,來說服世界「印度時代已經來臨」:

朋友們,大多數東南亞國協經濟體所做的事情,對亞洲的韌性非常重要。現在輪到印度了,我們知道我們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們正處於起飛階段。我邀請您來印度看看改變的風潮。

除了印度製造、吸引外資之外,莫迪過去的成長經驗,也讓他看到一個讓經濟表現不佳的原因,那就是人民普遍沒有銀行帳戶,賺來的錢幾乎都放在家裡。少了銀行的紀錄,讓政府很難了解人民的收入與支出狀況,這也就讓政府很難收到足夠的稅金來建設,根據數據顯示,在莫迪上任之前,人民繳稅的比例只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