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的宇宙》:創立本流的三位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承自千利休,遠州流茶道宗家13世家元小堀宗實,清麗颯爽的茶道之書。一年四時二十四節氣的茶,盛裝了當下一期一會的心意。讓我們抱持澄淨的心,面對茶席。無論是庭園景致與季節氣候的嬗移、壁龕的裝飾、茶道具的搭配,皆織綴著四季之美與主人的心思……茶湯,匯集了日本人美學意識的宇宙,也是內視自我與外觀自然的交融時刻。
文:小堀宗實
【日本茶道:創立本流的三位宗師】
創立本流的三位宗師——千利休
雖然有許多彩飾茶湯歷史的偉大茶人,但在此我想介紹創立延續至今的茶湯本流,千利休、古田織部、小堀遠州這三位宗師。
首先介紹的是千利休(一五二二~一五九一年)。出身堺市商家的利休,師事武野紹鷗,與同樣是堺市富商的津田宗及(?~1591年,堺市商人、茶人)、今井宗久(1520~1591年,堺市商人、茶人)擔任織田信長的茶頭;信長歿後,利休受到豊臣秀吉的重用,成為「天下第一茶湯宗師」。
利休在三人之中並非最有權勢的富商,為何會受到信長與秀吉的重用呢?這是因為他擁有獨到的觀點,願意嘗試不同於其他茶人的作法;然而,他的嘗試並非出於不想仿效別人的彆扭感,而是追求自村田珠光、紹鷗以來,茶湯世界崇尚的「侘寂」精神。
利休致力追求「侘寂」之茶,直到六十歲殞命,僅僅十年。「侘寂」這詞是個很難解釋的概念,根據《日本國語大辭典》的解釋,「侘」的意思就是「簡樸中帶著沉穩的寂寥感」;「寂」的意思則是「陳舊枯槁的滋味,樸質有趣意的事」,其實說到底,就是去除世俗之物,沒有任何多餘之感的一種狀態。
晚年的利休徹底奉行侘寂精神,最後建造一間只有兩疊榻榻米大的茶室。房間沒什麼窗子,也不用什麼名貴的茶道具,茶器是烏黑的真塗之棗,茶碗是黑樂茶碗與有缺損的茶碗,掛物則是紙裱褙,達到他心目中這般獨特的理想境地。
在昏暗狹小的茶室裡,使用自己喜愛的茶道具,忘卻身分階級,賓客品嘗亭主點的茶,這就是利休一心想造就,臻至心中理想境地的「侘寂」之茶;然而,只有利休的精神性才能造就這樣的茶,不是任誰都能做到。從利休的茶可以感受到無與倫比的嚴苛。
原本是利休的支持者,為了奪得天下,不惜以下犯上的秀吉卻逼迫利休切腹自殺;兩人的情誼之所以生變,或許是因為秀吉與徹底追求理想的利休之間,對於茶湯的觀點愈來愈背離是一大要因吧。好比秀吉派的欽差進出大德寺的山門都必須從利休的木像下方走過,這一點讓秀吉很不是滋味。對於一統天下的秀吉來說,商賈出身,風骨修養都在自己之上的利休無疑是個阻礙,還有利休反對秀吉出兵朝鮮等,關於利休之死的原因眾說紛紜。不過,即便想法大相逕庭,利休還是相當顧慮秀吉的喜好,像是他為了秀吉,刻意委請長次郎燒製秀吉喜歡的紅色「赤樂」茶碗。
不過,利休留下的名言,
「黑是沉穩之心,紅是煩雜之心」
利休認為含括所有顏色,代表內省力的黑色是理想,所以喜歡使用黑色茶碗。換句話說,利休的茶有著即使面對天下人,也不容許妥協的嚴苛。
創立本流的三位宗師——古田織部
利休身歿後,成為天下第一茶湯宗師的人就是古田織部(一五四四~一六一五年)。織部的父親追隨美濃的戰國大名齋藤道三(一四九四~一五五六年,戰國武將),道三歿後,父子一起追隨織田信長,之後又侍奉豊臣秀吉、德川家康。織部與商人出身的利休不一樣,除了是位征戰沙場的武將,也是家康的茶頭。
織部拜利休為師,非常尊敬老師。利休被秀吉下令隱居時,織部不畏受懲一事,與細川三齋(忠興)一起為搭船離去的老師送行。此外,他還將利休贈與他的茶杓當作遺物供奉,日日膜拜;但是關於茶道,織部卻與利休的觀點不同,無論是器物還是茶室,都為茶道帶來創新發展。
織部盡情表現自己的茶,是在慶長四年(一五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利休去世八年後的忌日。那天的茶會用的是形狀歪斜扭曲,還綴有大大的鐵繪,造型極為獨特的瀨戶茶碗。歷史上記載人們看到這般與利修崇尚的樸質、純粹圓形黑茶碗可說截然不同的茶碗時,甚是驚詫,稱這茶碗是「滑稽茶碗」。自此之後,織部就展現了像是否定利休之茶似的獨特風格。
織部拓寬了利休追求極致空間的兩疊榻榻米大茶室,還設計了採光窗,並在原本用來表現深山幽谷景致,長滿青苔的露地上栽植蒲公英,演繹出華麗空間。織部的風格就是在明亮的茶室,使用造型歪斜扭曲的茶道具點茶。
從「侘寂」的精神來看,省去一切無謂矯飾的利休之茶確實臻至理想境界;然而,這是利休這位茶湯專家一手打造的空間。正因為織部十分崇敬老師,所以領悟到自己永遠也無法企及著重精神性的利休之茶,所以利休亡故後,他很清楚沒有人可以輕易取代利休的地位,於是歷經多次嘗試後,打造出讓人感受到獨特性,充滿藝術風格的茶道具,藉由在「侘寂」中演繹華麗空間的手法,試圖掩飾永遠無法企及利休的部分。
利休似乎也認同這樣的織部是他的後繼者。利休生前有七位後來稱為「利休七哲」的弟子,織部也是其中一位。七哲的第一位細川三齋曾問利休:「誰能承繼老師之後呢?」利休回道:「古田織部吧。怎麼說呢?因為他有創造力。」
利休的預言果然成真。織部在慶長年間(一五九六~一六一五年)這時代局勢的推波助瀾下,催生了用「破格」一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的茶道。織部在茶會上展現自我風格是在慶長四年,也就是爆發關原之戰的前一年。雖說以下犯上的紛亂局勢暫告一段落,德川家康建立新秩序,但距離世人口中的太平之世仍舊相當遙遠。古今東西亦然,以下犯上、講求實力主義的時代,追求的是個性,雖然利休在精神層面也主張獨特之美,但織部主張在藝術面也要有強烈個性。
滑稽茶碗在茶會登場的十六年後,也就是慶長年間告一段落的一個月前,織部在大阪一役,因為被懷疑通敵豊臣一方,遂被下令切腹自殺。織部和老師一樣死於非命。於此同時,歷經利休、織部的動亂時代之茶,強調個性美的茶時代就此落幕。
創立本流的三位宗師——小堀遠州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