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各蒙古之旅:這一次小粉紅與老文革,都體會到了「神愛世人」的祝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86歲高齡的教宗方濟各近日訪問蒙古時向中國大陸發表簡短演講,並公開稱呼中國民眾為「高貴的中國人民」。德國漢學家呂恆君指出,該稱呼出乎意料,特別是在當今中西方日益「脫鉤」的時代氛圍之下。
文: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德國漢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及興趣領域為文學史、電影、基督宗教本土化、國際關係等。本文部分內容基於作者演講報告:Inkulturation der Katholischen Kirche in Südwest China – eine Analyse des Spatial Turn am Beispiel der St. Johns Kirche in Chongqing〔04.11. 2020, Ruhr-Universität Bochum〕及Die Katholische Kirche in Südwestchina - am Beispiel der St. Johns Kirche in Chongqing〔16.11.2019, Universität Heidelberg〕等)
86歲高齡的教宗方濟各近日訪問蒙古,其身著象徵希望的綠色聖袍,緊緊攥住同樣身著綠色祭衣的兩位香港主教之手,向中國大陸發表簡短演講。其鼓勵中國天主教徒要做「好教徒與好公民」,並祝福「所有中國人民一切順利,不斷前進,不斷進步。」其中尤為感人的場面,是其公開稱呼中國民眾為「高貴的中國人民」(Auguro il meglio al nobile popolo cinese)。
在來自香港、台灣、澳門及中國大陸信眾的歡呼聲中,兩位香港主教亦一度飽含淚水。
在素以「卑微」、「有罪」等詞彙來形容世人世情的天主教語義世界裡,「高貴」一詞的應用極為審慎罕見;而正是這種出乎意料的稱呼,特別是在當今中西方日益「脫鉤」的時代氛圍之下,猶如一道溫潤的閃電,擊中身份各異、陷於掙扎或迷惘局面的海內外中國民眾,從而引發某種程度的錯愕、冷靜或感觸。
「神愛世人」:教宗於「人」的鼓舞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日益惡化,在中國國內,無論黨員還是普通民眾,均被要求提高鬥爭或防範意識。在「善於鬥爭、勇於鬥爭」的紅色浪潮之中,7月興起的「抓間諜」全社會動員活動,以及最近擬將「有損中華民族精神、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等行為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修訂草案等,難免產生一種風聲鶴唳的社會緊張氛圍。再加上各項經濟數據下滑,民眾對社會前景似乎空前陷入不確定性之中。
而海外中國民眾,亦在日益激烈、相互指責的中西爭端中處於身份撕裂的焦慮之中:譬如疑懼被雙方污名為間諜、華人群體遭受歧視而日趨邊緣化等。特別是曾經普遍作為「高學歷成功人士」象徵的美國華人,近來頗因中美關係的緊張氛圍而無所適從,不少人甚至發出淪為「時代替罪羊」的嘆息。
而拋卻當前種種時代氛圍不論,「高貴」一詞在漢語語義之中,亦素與普通的「人民」概念格格不入:在家國同構的家長制威嚴傳統下,「人民」一詞似乎長期只配與「草民」或「賤民」相連,並與官僚機構及社會治理形成天然的上下級階級結構;而另一方面,自鴉片戰爭以來,並未得到科學處理機制的「帝國主義鐵蹄之下的中國人民」概念,也持續構成了代際性遺傳的受害者情結,猶如一個尚未痊癒的血紅色疼痛傷口。
而對部分知識群體而言,「人民」則意味著值得懷疑的「烏合之眾」,譬如文革中常見的「以人民的名義」而實施的摧毀文化。因此,古今中外,「高貴的中國人民」之稱呼,猶如舊約《列王紀上》(19:11 - 19:12)烈風、地震、山火之後的溫潤細微之聲,令人錯愕卻又難以置信,彷彿深具撫慰與治癒性質的天籟之音。
「相向而行」:中國官方的積極回應
在當前似乎無法突破的緊張氛圍之中,教宗以特意象徵希望的「綠色」祝福,出乎意料地獲取了中國政府如沐春風的積極反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公開回應「梵方的祝福體現了友好和善意」、「願與梵方相向而行」、「增進理解」等;而中國官媒如「環球影片」、「中國網」等則前所未有地直接發出了教宗方濟各的講話影片片段。而在下方的評論區中,也前所未有地收獲了關於「西方宗教」的讚美之詞。即使有評論聲稱這是共產黨「友好外交」的體現,但也不忘首先讚美教宗的友好智慧或宗教之愛。
似乎這一次,無論「小粉紅」與「老文革」,都懵懵懂懂地親身體會到了「神愛世人」。
相比之下,直接接受官方領導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及各地官方天主教會的反應則頗為沉靜。
在近年來的「宗教中國化」政策之下,由於中國天主教本身就恪守關懷弱勢與渺小之傳統,並植根於社會最底層,因而與「扶貧」運動與「鄉村振興戰略」等天然相呼應。再加上歷史上沸沸揚揚、數度驚動清廷與梵蒂岡乃至整個歐洲傳教界的「禮儀之爭」,中國天主教已在激烈的爭辯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儒家文明有著極為通透的研究與理解。
由於其至今保留文言誦經、方言講道、地方樂調采編入聖曲等特色傳統,且對地方志有著熟練把握,這些最為本土的「漢學家」們,即使面對當前最新的「建設中華現代文明」號召,似乎也能「與時俱進」,成為外來宗教本土化的優秀典範。
然而,即使如此,中國天主教也毫不例外地面臨著嚴苛的監督管理以及來自外部世界的污名化。譬如9月1日新頒發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條例,就要求對宗教場所的對外交流進行規範。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